Main menu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譯者學習編程 掌握文檔架構

文匯報  2021年4月19日 【恒大譯站】譯者學習編程 掌握文檔架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一日千里,翻譯工具推陳出新,電腦輔助翻譯成為大勢所趨。如此一來,新一代的譯者除了傳統的技能之外,在翻譯科技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才能突圍而出呢?以下四點不妨多加探討: 首先是選擇工具的能力。翻譯工具種類繁多,機器翻譯平台協助製作譯稿,翻譯記憶庫重用譯文,術語庫確保專門詞彙翻譯準確,還有其他系統不勝枚舉。譯者需要了解其翻譯項目的特性,包括原文特點、常見問題、譯文要求等,對各種工具加以取捨。例如文件內容重複程度較高者宜選用翻譯記憶庫,原文較多新詞或「潮語」而未見於一般辭書者,則宜參考收錄時文的語料庫或善用搜尋器的進階搜尋功能,以便深入分析。 第二是運用工具的能力,重點有三:一是如何操作工具,例如綜合翻譯平台兼具分工、翻譯、進度管理、文檔和資料庫分享的功能,對初學者來說步驟稍繁,需時熟習。 二是如何令工具的輸出結果更切合所需。如使用自動翻譯製作譯稿時,知道怎樣通過編輯原文令譯文輸出更理想,提升效率;有些工具允許用家自訂系統,譯者掌握相關操作。 三是如何正確使用和理解電腦所提供的資料,解決問題,譬如說如何從語料庫中得知哪個譯法較為可取,使用自動翻譯時能否指出哪些地方有問題,應該怎樣修改等。 第三是評核工具表現的能力。譯者宜了解如何評鑑工具優劣,比較高下。以自動翻譯為例,譯者能否全面而且客觀地判斷系統是否出色呢?譯文水平當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此外還有用戶界面設計、操作方便程度、速度、價錢、系統保安、穩定程度、支援語言和文檔種類,以及其他附加功能等。若專就譯文評鑑而論,也有自動和人工評分兩種,譯者如何結合兩者,取長補短,得出結論? 第四是編程的能力。譯者學習編程有兩大好處:其一,今天的翻譯工作不再限於文件,還有網頁、手機程式,甚至遊戲等本地化工作,多少涉及電腦運作和編碼知識。雖然市面有工具讓不懂編程的譯者也能參與其中,了解編程可促進與項目其他人員(如網頁開發和設計者)的溝通,也有助於掌握文檔或項目架構,更準確分析原文的語境,改善譯語的遣詞用字。 其二,運用編程技巧,譯者可因應項目所需,設計簡單工具,針對重複、刻板而人手容易出錯的工作加以自動化。更進一步而言,譯者如果能夠加深對AI和自然語言處理的了解,結合其跨語言溝通的專業知識,便可設計更適合譯者的輔助工具。 放眼未來,翻譯培訓除了注重語言和翻譯的基本功外,上述技能的訓練不應忽視,如此則可幫助同學應付翻譯和語言服務行業千變萬化的挑戰。   蕭世昌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  …

石隙可生花 「迫」出港文化

文匯報  2021年3月29日 【恒大譯站】石隙可生花 「迫」出港文化 香港是個「迫city」──民政事務局於2006年以此為題,委託學者探討香港的建築和城巿規劃,港人如何在高密度和高速度之下,開拓眾多社區和社群,有如石隙生花。所謂香港文化與身份認同,何等詭譎多變,委實於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迫」出來的。 有怎樣的地方,就有怎樣的思維。香港因務實應急而起的寬容和開放,促成許多向外的交流與合作,催生出混雜的香港文化。薩義德(Edward Said)在《文化與帝國主義》說:「沒有一種文化是單獨和純粹的,全部都有雜種 (hybrid) 的成分。」這種世故的雜種觀或會造成不對稱、不平等的扭曲效果(比如書中所論的東方主義文化Orientalism),卻可以抵消文化的沙文主義、原教旨主義和排他主義,進而強調主體性,自在、自主,鼓勵解放和創新,還可以界定本我與他者的關係。 曾經歷三度本地化 話雖如此,香港文化與身份的建構,絕不是只借只偷,一味地進口,並非總向外,不求內。香港文化經歷三度的本土化:第一度,由1930年代粵語電影風行,遍布東南亞或北美的華僑社群。 第二度在1970年代開始,粵語流行曲偕電視連續劇風靡一時,許冠傑、羅文、甄妮、關正傑和鄭少秋等由英語或國語轉唱粵語歌,黃霑和鄭國江的歌詞彰顯了粵語的音樂感,也豐富了詞彙和表達,更抒發了本地人的情懷;直至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興起,許鞍華、徐克、嚴浩、方育平和譚家明等年輕海歸導演,師承西方的電影語言和手法,在創作上走進民間,針砭時弊。 時至今日,我們可見香港文化進入第三度本土化,香港電影在小巿場、低成本的困境下帶着鐐銬跳舞,《金雞》、《幻愛》、《狂舞派》和《點五步》等聚焦本地若干地區和社群,放大了因境而生的地貌人情;另一邊廂,所謂高雅文化的芭蕾舞與現代舞,乃至管弦樂和中樂,亦有歌頌本土文化的作品,紙媒和網媒也遍見以粵語入文的文章、詩詞和小說。 重新發掘再演繹 香港文化三度本土化,並不是回到西洋文化、國語文化來港之前,而是重新發掘、解放或演繹一些過去被壓抑和遮蔽的文化,包括開埠之前的廣東嶺南文化。同時,這是混雜化的創造過程,我們一直用進口替代來贏得發展。你的巿場流行什麼東西,你能做,我也試着做做看,學得更好了,賺了資金和巿場,再投資、再發展,再放本土趣味和創意進去,生生不息。最終成品是古今環扣的重寫本 (palimpsest),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翻譯。 翻譯在香港身份的形成,以至建設文化產業,非常重要。輸入與輸出文化,固然需要翻譯,但必須留心翻譯的在地性(situatedness)及語境(context);比如把ravioli譯成「意大利雲吞」,除了速食速記,大概幫不了誰的胃口。透過翻譯,構造雜語(polyglossia)和跨文化能力,強化一個地方的轉化生態(translational ecology)。語言文化愈不可譯,愈需要譯;愈是不可通約的,愈要加倍探究,在面面壓力下別覓蹊徑,在重重夾縫裡開出新的森林。 ● 陳嘉恩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兼副教授  …

STFL Public Lecture –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ubtitles Translation?

STFL Public Lecture –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ubtitles Translation? Professor Gilbert Fong, Dean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delivered a well-attended online talk entitled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ubtitles Translation?” on 9 March 2021. In the age of audiovisual culture, subtitles can be seen in different media…

銀行分三類 業務大不同

文匯報  2021年3月15日 【恒大譯站】銀行分三類 業務大不同 最近跟學生通電話,知道他應徵一家銀行的管理培訓生職位(俗稱MT),可惜無功而還。我問他有沒有做好準備工夫,因為我常常跟同學們說:「世界上最厲害的『工夫』,就是準備工夫。」他說雖然做了準備工夫,了解一家銀行的業務,但對主考官提出的多條問題,卻不懂得怎樣回答。我再三向他追問銀行的名稱,才恍然大悟,再告訴他:「這不是一家持牌銀行,而是一家有限制牌照銀行。」他知道我又在說「火星文」,立時愣住了。 我接着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銀行又可是金融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但『銀行』一詞的定義,卻比一般人想像中複雜得多。根據《銀行業條例》(Banking Ordinance),香港有三類金融機構可以接受客戶的存款,這些機構統稱認可機構(Authorized Institutions / AI)。」請各位注意,這裏的AI不是人工智能,是認可機構。 他接着問:「那麼AI有哪三類呢?」我說:「第一類AI叫持牌銀行(Licensed Banks),也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銀行,是香港唯一可經營銀行業務的機構,客戶存款期和存款額均不受限制。這個用語經常與『銀行』一詞交替使用。第二類AI叫有限制牌照銀行(Restricted Licence Banks),也就是你應徵的那一家。有限制牌照銀行可接受公眾人士50萬港元及以上的定期存款、短期通知存款或通知存款,存款期不受限制。有限制牌照銀行從事商人銀行業務及資本市場活動,業務範圍跟一般的持牌銀行不盡相同。相信你當初以為這家『銀行』跟一般的銀行沒有分別,沒有好好掌握相關知識,所以對主考官的提問一頭霧水。第三類AI叫接受存款公司(Deposit-taking Companies),只可接受金額在10萬港元或以上、原定期限最少為3個月的存款。」 細閱《銀行業條例》第二條,大家便會發現「銀行」這個大家每天都掛在口邊的名詞,在法律上是有定義的。持有有效銀行牌照的公司,方可稱之為銀行。香港所有主體法例(Principal Ordinance)都是中英對照的,中英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某個財經術語同時在法例中出現,大家翻譯的時候便要按照相應的中文名稱。所以銀行、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接受存款公司等名詞不僅僅是財經術語,也是法律名詞。要找出這些術語的正確中文名稱,不能光靠翻詞典或者上網,而是要登入電子版香港法律的官方網站。這裏順帶一提,為了建立和更新這個網站,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的同事花了很多心血,我真的要感謝他們。有了這個網站,不論是文字工作者還是一般市民,想知道香港法律和法律名詞中英對照的內容,可以說是順手拈來。 我跟這位同學說:「你可記得我常常強調,翻譯和會議傳譯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問題,也是知識的問題。像『銀行』這樣簡單的一個名詞,背後原來大有學問。」 同學接着說:「我下星期會應徵另一份工作,是投資銀行的MT。」我馬上告訴他:「投資銀行不是銀行。」同學接着問:「那麼投資銀行是什麼?」我回答說:「下次告訴你。」 註:本文部分資料來自香港金融管理局網頁(https://www.hkma.gov.hk/chi/data-publications-and-research/guide-to-monetary-banking-and-financial-terms/)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Article on The Standard: Conveying the message in entertainment

(in English only) 12 March 2021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he Standard on 12 March 2021.) Conveying the message in entertainment Movies, television, streaming, YouTube, social media, games…. It’s a long list of audiovisual products that we consume on a daily basis, and there is usually a heavy rely on captions or subtitles to…

STFL Public Lecture — “Sandro Botticelli: a Master of Italian Renaissance”

STFL Public Lecture “Sandro Botticelli: a Master of Italian Renaissance”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STFL) conducted an online talk entitled “Sandro Botticelli: a master of Italian Renaissance” on 18 February 2021.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was one of the most accomplished painters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He expressed humanist thinking in his paintings, which…

STFL Online Talk — Financial + Translation

STFL Online Talk — Financial + Translation Dr Cheung King Man,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delivered an online talk entitled “Financial + Translation” on 8 February 2021. Dr Cheung emphasized that to understand and translate texts in the field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tudents must have ample knowledge of these…

留意文化習慣 誤用易得罪人

【恒大譯站】留意文化習慣 誤用易得罪人   拜劣譯或「講啲唔講啲」的講解所賜,有幾個英文字眼中國人經常用錯。 .Of course 「當然」有「順理成章,理應如此」的含意,重點在一個「理」字,只要是合乎情理、自然合理的事,就可以用「當然」來表示;「理所當然」,此之謂也。那麼「當然」怎樣用英文表達呢?大概小學生也會答你:「of course」。 問題是,「當然」真的在任何情況下都適宜用「of course」來對譯嗎?當然不是!「Of course」往往帶有「顯而易見」的意味,所以很容易會無意中透出不耐煩的語氣,尤其在回答對方的問題時,可能會令對方覺得你在暗示:「這還用問?」 為免誤用,請仔細留意英美人士平日如何以「of course」回答問題。筆者實在想不出簡單的規律供讀者遵從,只能奉勸一句:沒把握就簡簡單單答「yes」算了。 .Always 筆者讀大學時,老師特別提醒,中國人非常喜歡用「always」,但幾乎逢用必錯,所以他叫我們盡量不要用這個字眼。 平心而論,這個主張近乎因噎廢食。其實我們只要知道問題所在,就不怕用錯了。問題本來很簡單,就是大家以為「always」意指「經常」,但其實是「總是」的意思。於是,本來想表達「你常常遲到」,卻說成「You’re always late」。 除非對方真的逢約必遲,否則給你這樣一說,自然心有不甘——「你屈我!」請記住:要表達「經常」之意,應該用「often」。(「Always」其實可以指「經常」,但必須用於進行式,例如「The naughty boy is always making that noise」這句,就指「經常製造某種噪音」。不過請留意,這種用法並非客觀事實的陳述,而是主觀情緒的表露,通常用來表達不滿。) .Please 這個字有可能是我們最早學習的英文字之一,因為「請」這個意思實在極為常用,而且關乎禮貌,自然列入最講禮儀的中國人優先學習的英文詞彙了。所謂「禮多人不怪」,用「please」這個字又怎麼會得罪人呢?其實這與文化習慣有關,也是筆者的大學老師特地提點的。 在公開場合,主持人或司儀往往需要敦請某位講者或嘉賓上台或出場,這時自然會以「某某先生/女士/教授……,請」作結,於是要用英文表達時自然會說「XXX, please」,這就失禮了。 大家從今天起留意一下,英美人士有沒有在這種情況說「please」的。筆者觀察多年,一次也沒見過,每次都只聽到主持人或司儀以鄭重的語氣說完講者或嘉賓的名字後便停下來,靜待對方自行現身。據筆者估計,這除了是習慣做法外,也可能因為這時用「please」有點硬請對方出來之意。是否如此,還望各方高明指教。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Media Interview with Mingpao JUMP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Mingpao JUMP on 5 February 2021. In Chinese only.) 翻譯科技 應用層面廣 溝通模式改變 帶動翻譯人才需求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良好的語文能力在各行各業都管用。其中翻譯涉及不同行業,如金融、法律、醫療、廣告等不同範疇。進入大數據年代,面對海量的信息,帶動全球市場對翻譯科技人才的殷切需求。兩位從事不同行業的年輕人,工作上不約而同需涉及與法律翻譯或金融翻譯等工作,講求精準無誤,她們如何靈活運用在碩士課程中所學的翻譯知識和技巧呢?在提高工作質素的同時,也為將來勝任不同崗位,甚至轉職而鋪路。 翻譯是指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成另一種語言資訊,當中講求原文所蘊涵的語義、風格及文化。香港恒生大學副教授、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蕭世昌博士說,近年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推動翻譯科技的發展,另疫情期間的抗疫措施,如入境管制以及限制社交距離等,則改變了人們的溝通交流模式,帶動不同範疇翻譯服務的需求。 翻譯科技發展 翻譯員要具紮實基礎及行業知識 其中在醫療翻譯中,各地求診者眾,患者與醫護人員間的跨語言溝通需求上升,當中醫療口譯佔着重要的角色,「以本港醫療服務為例,部分少數族裔患者操烏都語、印地語、尼泊爾文等,如果沒有翻譯員,患者與醫護人員難以溝通。」其他如公共衛生、防疫、藥品說明、研究證明文件等範圍,同樣渴求醫療翻譯的人手。 與此同時,業界對醫學文獻的翻譯需求亦在增長中,「醫療翻譯領域對譯文的準確性要求特別高,翻譯員除了要有紮實的翻譯基礎外,對行業知識要有一定的掌握,如相關術語、臨牀過程、實驗結果,以至對公共衛生、傳染病控制等方面,如曾經從事相關的工作更好。」 虛擬活動 需遠端即時傳譯配合 在電子商貿、數碼營銷方面,隨着疫情帶動各地的網購活動,很多品牌透過社交平台來推銷商品,大量資訊需要跨語言發布。「譯者在進行翻譯或雙語寫作時,要因應不同地區的文化,或特定區域/目標市場進行調適,製作本地化/在地化的翻譯,以吸引客戶及讀者。」 至於在數碼娛樂方面,跨地域的串流影片和網絡遊戲亦大受歡迎,當中對字幕和遊戲介面等翻譯需求大幅增長。還有因應不少實體的大型活動紛紛改為網上舉行,如虛擬會議、虛擬展覽、虛擬導賞團等,以及一些網上協作平台,這些活動對遠端即時傳譯均有所求。 翻譯準則:「信、達、雅」 其中香港恒生大學(下稱「恒大」)開辦的「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着重訓練學員語言與科技並用的能力,為業界培訓兼通語言及資訊科技的翻譯員。課程培訓學員掌握翻譯科技,學習靈活運用工具及資訊科技知識,如自動翻譯軟件、語料庫等,並掌握不同行業的資訊、背景及術語,正確處理不同格式的文檔,做到傳統翻譯的「信、達、雅」要求,確保原文理解準確之餘,亦要使譯文語句貼地。 蕭博士寄語,有志於翻譯方面發展者,要對語言、文字和文化有興趣,做事細心、具良好語文基本功,能在壓力下工作。其中恒大開發了專門翻譯金融文件的系統稱IPOTranslate,有助減省時間及人手負擔。「現在有很多電腦軟件已能作出一般水準的翻譯,新一代翻譯員的價值,將體現於其經驗和人性化方面,而高端翻譯亦將會是行業的未來大趨勢。」 拉闊行業:翻譯行業 問︰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涵蓋了哪些範疇?學員背景有哪些? 蕭博士:課程會由淺入深,介紹翻譯知識及各類電子工具,採用實際商務案例,重視專業領域翻譯,如醫學和醫藥翻譯、商務和法律口譯、國際貿易及運輸翻譯,切合市場需求。學員背景多元化,除有剛畢業的本科生(非翻譯)外,亦有行政與文書、理工科、餐飲、公營機構等行業人士。 問:畢業生的出路如何?工作模式和薪酬又如何? 蕭博士:目前業界來說,除了政府會定期進行招聘外,私營機構方面,有翻譯公司聘請金融翻譯員,其次就是媒體公司和廣告公司等,如製作影視字幕的翻譯;另有AI公司招聘翻譯工作相關人員。工作模式有全職和兼職,薪酬方面,以政府的二級法定語文主任為例,月薪約30,000元,警察二級翻譯主任約24,000元。兼職方面,新入職者每字約0.5至1元,具經驗者約0.8至1.5元。口譯方面的多以日薪計算,具經驗者日薪約2,000元或以上。 畢業生蔡穎琪:進修所獲知識 體現多元翻譯範疇工作 學歷:加拿大留學,數學本科畢業 → 恒大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畢業 工作經歷:初級審計師 →  現於政府部門從事文職工作 穎琪入職政府部門一年多,職務涉及法律文件內的資料核對(如物業轉易文件),草擬部門內的工作程序指南等。在職場競爭和學歷通脹下,她明白自我增值的重要性,由於本身對文字有興趣,加上工作涉及法律翻譯,她遂選擇進修翻譯碩士課程,並剛畢業。 她分享,進修不只提升了她的語文能力,就法律和商業方面的知識也有所增長。特別是在選修科商業及法律傳譯中,十分具挑戰。「與筆譯不同,口譯難有時間作思考,每聽到一句話,便要立刻作出反應,同時確保細節沒出錯。」 例如當為某個業界講座進行即時傳譯時,講者說:「讓我們research一下…… 」, 此情况下,不應直譯為「Let’s research……」,反而譯作「Let’s explore……」會較為恰當,「要達到正確的語境,是需要習慣和熟識場合才可配合得到。」 法律翻譯講求依循規律 廣告翻譯發揮空間較大 課程同時開拓了她的眼界,特別是在數碼營銷方面的興趣。她說,老師會運用不同的例子講解廣告文案,例如有一款iPhone的宣傳句語原版是「Let there be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