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恒大譯站】「better」真的等於「更好」?

文匯報 2021年12月6日 【恒大譯站】「better」真的等於「更好」? 說出來可能會有很多人不信或至少甚感懷疑,但其實「better」真的不等於「更好」。不單是「better」,原來廣而言之,英文的比較級(可以用「more」來代表),根本不應該用「更」字來表達。 我們先來看看詞典怎樣解釋。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對「more」的定義是「to a greater degree than something else; to a greater degree than usual」。至於「更」,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定義是「愈甚、越發。表示加重一層的語氣」,從中其實已可看出一些端倪。現在測試一下:「more advanced students」跟「更高階的學生」意思是否相同?「more advanced」即是比比較對象「advanced」,而「更高階」即「越發高階」、比「高階」加重一層,換句話說就是其比較對象「高階」,這裡說的學生比其還要「更」「高階」。 如果仍然不明白的話,請試一試把「甲比乙英俊」跟「甲比乙更英俊」對比。我的學生通常一開始不明白「更」跟「more」有何不同,但一看到這兩句,絕大多數都能夠立刻感受到「甲比乙英俊」就是「甲is more handsome than乙」的意思,是個純粹的比較,只知道說話的人認為在「英俊程度」上甲比乙高而已,至於兩人本身是否算得上英俊,則沒有評論,而「甲比乙更英俊」則有個基本「設定」,就是說話的人認為兩人都算得上英俊,不過甲比乙「更」英俊。請留意,這裡說的是說話者的看法,並非客觀標準。若牽涉客觀標準,則這類說法根本不能成立,因為世上並無公認的美醜標準。 萬一讀者閣下對上述兩句無感,不要緊,我設計了一個運用顯微鏡原理的方法去證明「更」字的用法:「李嘉誠比李兆基更富有」這句話,應該沒有人會感到不對(根據「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至少現時是事實),但試想像一下,有乞丐甲乙二人,甲的身家為十五元,乙的身家為十元,恐怕沒有人會覺得「甲比乙更富有」這句話符合語感吧?這是因為大家都會同意兩位李先生都當然算得上富有,而甲乙二人則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可以稱得上富有。其實,大家都隱約知道「更」的用法,只是平時感覺不到,於是我以最極端的兩個例子做對照,像顯微鏡那樣把語境放大,使其語氣顯露無遺,如此而已。如果這樣也說服不到閣下,那我也無計可施了。 「更」這個「加重一層的語氣」的用法,既然不等於英文的「more」,那是否中文獨有而英文沒有的表達方式呢?非也。「更」其實相當於「even more」的語氣。若英文原文雖然沒有「even」一字,但從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所比較的對象都具備比較範疇的性質(例如美醜貧富),那麼仍然可以用「更」來翻譯原文的比較級,因為「譯意不譯字」。順帶一提,「much more…」也不是「更……」,而是「……得多╱很多」。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中國特使懟美媒:不如你用中文問

文匯報  2021年11月23日  【恒大譯站】中國特使懟美媒:不如你用中文問  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6)剛剛結束,各國達成協議,簽訂了《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為遏止全球暖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會議進行期間發生了一段小插曲。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11月6日參加了一場國際記者會,他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美聯社記者突然打斷他的發言,問他能不能直接用英文回答問題。 換上經驗較淺的官員,也許會立時不知所措,但解振華可不是省油的燈。他不慌不忙地回應說:「不如你用中文提問」,立時秒殺美聯社記者,現場更傳出笑聲。原來高級政府官員在國際會議上均以母語發言,再交由傳譯員翻譯成外語,不僅僅是語言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專業的傳譯員可以確保與會各方溝通無間,更有助本國代表團成員昂步仰首,屹立於國際舞台上。筆者相信這位美聯社記者今次肯定上了寶貴的一課。 那麼會議傳譯(conference interpreting)這個專業究竟在何時出現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法語是通用的外交語言,歐洲國家進行政治談判,各國代表都可以說法語,根本不需要傳譯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勝國於1919年舉行巴黎和會,情況便開始改變。當時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贊成以英語作為巴黎和會的第二種官方語言,第一代會議傳譯員便應運而生。 在巴黎和會結束後成立的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常設國際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和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均同時採用英語和法語作為官方語。聯合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語便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其後更先後成為工作語言。各國與會代表在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發言時,只要他們使用的是這六種語言的其中之一,聯合國便會提供即時傳譯服務。 這裏順帶一提,上文提到的記者會原定要進行45分鐘,到回答完最後一條問題時,已經花了超過兩小時。也許大家會問:如果所有與會者都使用英語的話,那就不用傳譯,會議時間可能會減半,豈不更有效率?各位不可不知,即便與會者能說英語,也不代表他們精通英語,在這麼重要的國際場合,我們還是需要專業的傳譯員提供精準的翻譯,更何況政府官員在國際會議上使用母語,關乎國家體面。這也是一種「話語權」:選擇用哪一種語言說話的權利。我只不過是個普通的中國人,也許英語說得比你好,可不代表我要為了遷就你而說英語。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Consul-General Lecture Series] General Vision of Peru

General Vision of Peru Introduction This talk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places to visit/travel in Peru, Peruvian food, immigration and Peru/China relations. Date: 24 November 2021 (Wednesday) Time: 2:00 – 2:45 p.m. Speaker: Mr Enrique Carlos CARDENAS ARESTEGUI, Consul-General of Peru in Hong Kong Delivery mode: Face-to-face with online broadcast via Zoom Venue: Lee…

Workshop 4: Looking into Taiwan’s Game Localisation Industry Today

STFL Online Workshop Series –  Looking into Taiwan’s Game Localisation Industry Today The 4th workshop of the STFL Online Workshop Series on Game Localisation and Digital Entertainment 2021, entitled “Looking into Taiwan’s Game Localisation Industry Today”, was held on 28 October 2021. The workshop, delivered by Prof Yang Cheng-Shu,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Fu Jen Catholic…

方言翻譯 是個謊言?

文匯報 2021年11月8日 【恒大譯站】方言翻譯 是個謊言? 「語言是由海軍和陸軍把守的方言。」社會語言學家溫里克(Max Weinreich)如此區分何謂「語言」(language)與「方言 」(dialect)。換句話說,被稱為「語言」的說話方式通常有國家體制的支持,並且由官方宣告該語言是國家語言或官方語言。因此,被認定為語言或方言的語言差異並非源自字彙或文法的重複數量,也並非源於相互可理解性,而是根植於地緣政治因素。政治、歷史、族群認同、文化及原居民權利的考慮,皆遠高於技術層面的語言考慮。 「方言」一詞也模糊不清且爭議不斷,事實上,每個人都說(至少一種)方言,然而,「標準方言」說話者-例如主流新聞播報員、受過高等教育的上流階層-通常認為他們沒有使用方言,但難免有「口音」(accent)。 舉例來說,瑞典語和挪威語被視為兩種語言(分別為瑞典和挪威的官方語言),這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卻完全可以理解對方。同樣,雖然印度語和烏爾都語的書寫文字不同,但是,口說語言有很高的重疊性;然而,由於這兩種語言分別屬於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因此被視為兩種語言。另一方面,儘管作為中文「方言」的廣東話和普通話的書寫文字很類似,但是口說語言的相互可理解性很低。 英語差不多全球通行,不論在任何地方,人們驟耳聽來,英語不就是英語嗎?可是,美式英語跟英式英語,也可以差天共地。比方說:A geezer wearing pants going into a first-floor apartment carrying a casket,美國人理解到的是:an old man wearing trousers going into the floor at street level carrying a coffin(老頭穿着褲子,抬着棺材走進底層),英國人卻會以為是a tough guy wearing only his underwear going up the stairs to the floor above street level carrying a jewellery box(粗漢僅穿內褲,拿着首飾箱走上一樓)。此等句子,怎一種「英語」了得!…

語言的純理功能 思考翻譯方法

文匯報 2021年10月25日 【恒大譯站】語言的純理功能 思考翻譯方法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Michael Halliday(韓禮德)開創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其理論中一個重要的主軸,是把語言功能歸納成三個純理功能(metafunctions):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語篇功能(textual)。我們用語言溝通時,同時傳達這三項意義,接收這三項資訊。這理論本身相當複雜精密,但我們簡化一點理解,也可成為一個不錯的概念框架,用來了解翻譯。 概念意義簡單來說,是我們怎樣用語言語法詮釋人類經驗。我們經歷某些事情或感覺時,會怎樣用我們的語言刻劃。Halliday在其1998年出版的文章〈On the grammar of pain〉就嘗試羅列英語表達痛感的方式,當中對比了英語、漢語、法語、俄語某些描述痛感的表達規律。其中舉了一個英漢對照的例子:英語的「My head aches」和漢語的「我頭痛」。詳細的分析讀者得讀其文章,但大概意思是中英語在這語義範疇有不一樣的規律,中文的「我頭痛」的語法與英語有異,不是「我的頭痛」的縮略版,而是「我」和「頭」是兩個不同的主體,也只有「我」佔了句子的主位(Theme)。這其實可推演到更廣的中英語法規律,但在此不贅了。 人際功能簡單來說,是指語言中表達的情感、意圖、取態、肯定程度等意義,反映交際雙方之間的權力架構、親密程度、交際距離等因素。最後,語篇功能主要是有關句子的主位和焦點的。我們怎樣編排句子裏各成分的次序也是意義的來源,系統功能語法中的主位(Theme)和主題(Topic)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簡單理解過這三個概念,我們可以嘗試把其應用於翻譯。我們翻譯文章或複檢譯文時,往往只考慮概念意義,但忽略了人際意義和語篇語義。忽略前者,也就是說譯者沒把原文作者對某命題的態度、與另一交際方的關係、對事物的取態等意義恰當反映出來,只顧重現概念意義。忽略後者,往往是模糊了句子的焦點,甚至錯放重心,其實這也可衍生很大的誤解。但其實由於不同語言的語法不一樣,要完全反映原文的焦點也不容易。甚至可進而問:應否反映原文的焦點?用甚麼手段?是否有語法上的限制?在不同的情境應否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起碼,譯者應該要意識到句子焦點的考量。 有了這些概念,我們可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是怎樣定義翻譯。我們一般預設翻譯必須在概念意義上某程度對等,才可進一步探討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但為何必定要這樣才稱得上譯翻呢?Halliday的理論本身,這三項意義沒有層級關係,是同時藉語言(或其他符號系統)傳達的。那主要重現人際意義或語篇意義的文本,可否算是翻譯呢?那或許可以用來解釋那個翻譯老師常舉的例子:粤语的「食咗飯未?」該怎麼翻譯。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梁峻朗  …

翻譯目的不同 歌詞譯文各異

文匯報  2021年10月11日 【恒大譯站】翻譯目的不同 歌詞譯文各異 內地歌手黃霄雲演唱的《星辰大海》自今年發布以來,火速佔據了各大排行榜的榜首,成為了抖音神曲,亦出現了不同歌手和不同語種的翻唱版本,比如英語、韓語、日語等。YouTube、Bilibili以及騰訊視頻上可以搜索到這首歌曲的歌詞英文版以及英文翻唱,將其做個對比,會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的翻譯話題。 YouTube上兩個版本的歌詞翻譯以及B站上的演唱版本在主歌和副歌部分的處理如下: 我願變成一顆恒星,守護海底的蜂鳴 譯文一︰I would like to become a stellar. The bee that guards the bottom of the sea. 譯文二︰I wish to become a star, guarding the buzzing of the sea. 演唱版︰I want to be a star shining. Guard the seafloor with bee humming. 有多遠的距離,穿過人海,別停下來,趁現在還有期待 譯文一︰How far is the distance. Through…

「分別」翻譯分別大

文匯報 2021年9月28日 【恒大譯站】「分別」翻譯分別大 英文有個詞語並沒有對應的中文詞語,於是編詞典或做翻譯的人便硬把中文一個意思似乎相近的詞語拿來對譯,而這個新用法竟然大行其道,比原來的英文詞語更常用。我說的是「respectively」和「分別」。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對「respectively」的定義是「in the same order as the people or things already mentioned」。這個定義有點難明,但其實看例子便能明白其用法。例如,「John and Peter are 17 and 19 respectively」的意思就是「約翰17歲,彼得 19歲」。奈何,現今的標準譯法或寫法是「約翰和彼得分別是17歲和19歲」。 這樣用「分別」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查一查各大中文詞典便可知,「分別」並無這種「按順序對應」的用法。我並非反對任何新用法,而是主張有需要才採用。「分別」這個新用法不但大多沒有需要,而且要讀者或聽者自行把「分別」的前後兩組項目按次序對應,增加了理解上的負擔。 從上文的例子已可見,不用「分別」的寫法會明確得多,而且往往較為簡單。現在再舉一例。「中美雙方的投資比例分別為七成和三成」這句,直接說「中方投資了七成,美方投資了三成」或「中方的投資佔七成,美方佔三成」有什麼不好? 現在,「分別」的用法已超出「respectively」的範疇,大多純屬多餘,甚至令句意重點模糊了。例如,「XXX沐浴乳,特價HK$xx,分別有白色梔子花、玫瑰茶牛乳、皇室經典系列任你選擇」、「她分別在女子五十米蝶泳和女子一百米背泳奪金」這兩句的「分別」應該乾脆刪掉。又例如,「我們找了四位參加者,分別有兩位男士和兩位女士」這句可簡化為「……,兩位男士,兩位女士」。再看「香港佩劍代表都分別在32強賽出局」,這句的重點其實在「都」,加了「分別」不但多餘,而且淡化了「都」的語氣。 有時候,「分別」是有實際作用的。例如,「甲分別跟乙和丙會談」裡的「分別」就可避免歧義,以免讀者誤會是三人一起會談。但是請留意,這裡「分別」的用法並非「按順序對應」,而是其原有意思「分頭;各自」。 那「分別」的「respectively」用法是否一定無用呢?這又未必。例如,「表現最好的兩個物業是甲和乙,租金分別大升了44%和43%;丙和丁的租金分別上升29%和26%;戊和己則分別漲了14%和11%」這句,若不用「分別」則會不斷重複「升」和「漲」兩字,太過累贅。雖然中文不像英文那樣忌詞語重複,但愚見認為,除了實指的名詞(例如人名、物件名稱等)例外,還是應該避免重複多於三次。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穩定幣穩定嗎?

文匯報 2021年9月13日 【恒大譯站】穩定幣穩定嗎? 最近有位工作了好幾年的學生問我:「老師,我有一點點積蓄,想投資保本。有些朋友建議我買入穩定幣,究竟穩定幣穩定嗎?」我問她:「他們説的穩定幣,是指價值穩定的貨幣,還是那種叫穩定幣的加密貨幣?」她說:「穩定幣不就是價值穩定的貨幣嗎?」我說:「我教過妳的東西,妳似乎已忘記得一乾二淨!要了解財經術語,不能望文生義,翻詞典不一定管用,上網也不一定管用。」我的學生看到我的表情,知道又要被我教訓一頓了! 穩定貨幣 (stable currency) 指那些價值或購買力長期穩定的貨幣。要做到這一點,有關國家便要維持低通脹率。那就是説,用作計算消費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的一籃子貨物和服務的價格波動不大。在世界各國的貨幣中,美元、挪威克朗 (Norwegian Krone, NOK)、科威特第納爾 (Kuwait Dinar, KWD)、日圓 (Japanese Yen, JPY)、瑞士法郎 (Swiss franc, CHF) 都符合上述條件。 穩定幣 (stable coin) 跟穩定貨幣是兩碼事。Stable coin並非法定貨幣,而是一種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説到加密貨幣,大家一定聽過比特幣 (bitcoin)。加密貨幣是一種數字或虛擬貨幣,買賣雙方進行任何經濟活動,可以通過俗稱區塊鏈 (blockchain) 的分散網絡將資金轉移,無須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從而將身份保密,但大前提是雙方都願意接受加密貨幣作為交易媒介。 請各位注意:加密貨幣並非由央行發行,價格波動很大,因為背後沒有任何貴金屬或儲備貨幣支持。舉例來說,在去年十二月,比特幣的價格曾一度升至19,700美元,到了今年二月,卻跌至6,900美元。所以我常常開玩笑說,投資者最需要的,是個強壯的心臟。有見及此,有人便想發行一種兼具加密貨幣和法定貨幣特點的東西,穩定幣也就應運而生。 請大家注意:穩定幣只是一個統稱,並非只得一種。有些穩定幣跟法定貨幣一樣,以美元、貴金屬,甚至石油等商品作為儲備。換句話說,這些穩定幣的發行量,取決於其美元、貴金屬或石油等儲備有多少。這套機制跟聯繫匯率制度有點相似。港元跟美元掛鈎,官方匯率是1美元兌7.8港元。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即匯豐、渣打、中銀)每發行一定數量的港元,便要把等值的美元存放於外匯基金 (Exchange Fund) 作為儲備。換句話說,港元的發行量,取決於外匯基金的美元儲備有多少。然而,並非所有穩定幣都跟美元儲備掛鈎,有些穩定幣以其他加密貨幣作為儲備,有些穩定幣並無任何儲備,而是由發行機構通過增加或減少穩定幣的發行量來調節其價格。 穩定幣近來發展迅速,卻不受監管,連美國財長耶倫(她也是前任聯邦儲備局主席)最近也呼籲美國的金融監管機構盡快考慮制訂新的規例來監管穩定幣。聽了我的解釋後,我的學生問:「那麼穩定幣還值得投資嗎?」我說:「我不是證監會的認可人士,沒有資格正式向你提供投資建議,不過我可以跟你分享股神巴菲特的名句:不熟悉的行業便不要投資 (Never invest in a business you cannot understand)。」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