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Author archives:

Technology for Medical Translation

STFL Public Lecture — Technology for Medical Translation Dr Siu Sai Che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d Programme Director of Bachelor of Translation with Business (Honours) and MA in Translation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Programmes, delivered a public lecture entitled “Technology for Medical Translation” on 18 May 2021. Dr Siu pointed…

古代來華譯經僧 各找辦法學中文

文匯報  2021年5月31日 【恒大譯站】古代來華譯經僧 各找辦法學中文 譯者必須通曉原語(source language)及目標語(target language),方能將文本從某地傳至他方。翻譯佛典亦然,隋代譯僧彥琮曾提出譯經師「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並應「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意思是譯者掌握梵、漢二語,方能有效理解原文經卷,以通暢的文字譯出文義,讓中土大眾了悟佛理。多年前,佛教學者曹仕邦嘗撰《淺論中國求法僧俗出國前、後學習域外語文的機緣》,說明漢地學眾如何學習西域語言,讀通佛典原本,參預譯事。那麼從西域來華的僧人是怎樣學懂漢言,然後在華弘法呢?初步考察僧傳記述,基本有三大途徑。 其一,不少遠來東土的西域沙門,是在抵達中原或江南的中國腹地才開始學習漢語。有些西僧極具語言天分,短時間內便能學懂。舉例而言,東漢安世高學識深廣,博學多聞,自少通曉「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學習能力甚高,長大後一心弘法,史稱世高「始到中夏」,因「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華言」,然後開始個人翻經,「於是宣譯,改梵為漢」。 此外,有部分法師學習時間較久,確保漢言嫻熟,方敢譯經,如後秦譯僧曇摩耶舍深明《舍利弗阿毘曇論》,秦主請譯,法師認為該論法理幽遠,親自翻譯方可傳達要旨,不能假手他人,遂在長安攻習漢言,經六年時間,「漸閑秦語」,才落筆開譯。 其二,有些古代西來譯師,如鳩摩羅什、笈多等,早在西域、涼州學習漢言,入京以後即能興辦譯場,將經本由梵轉華。考查歷史文獻,西域部分邦國兼行漢語,法師們可在該些地方了解華言的特點,窺探其貌,略識大概。如按道宣《續高僧傳》記載,六世紀時高昌國「僧侶多學漢言」。又十六國時代的西涼地區漢化程度頗高,曇無讖便是在涼土「學語三年」,得其旨歸。由此可知,中古譯師不必進入中原或江南地區以後才有可能學習中文,在部分西域國家或河西地帶已可為之。 其三,古有譯僧遲遲未能掌握漢文,遂經懺法而得感悟,最終極速學懂譯語。按《梁高僧傳》記載,南朝劉宋中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羅入華弘法,享譽國中,但不善漢言,故要譯人弟子協助,方能譯經傳道,時覺言不盡意,心感慚愧,遂「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其後,跋陀在夢中見一白衣人士,手持寶劍,並執一頭,問跋陀有何憂疑,法師便道明語言學習問題。白衣使者聞言以後,便「以劍易首」,替跋陀更換頭顱。夢醒以後,跋陀「心神悅懌」,能以漢言宣講佛經義理,通暢無礙,一夜精通華語。   蕭世友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  …

認識符際翻譯 口述電影影像

文匯報  2021年5月3日 【恒大譯站】認識符際翻譯 口述電影影像 近年,香港某些戲院開始提供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服務,便利視障人士欣賞電影,讓他們與健視人士一起同場感受電影的樂趣,對推廣社會共融貢獻良多,值得大力支持鼓勵。筆者不懂口述影像這門技藝,但可以想像當中困難甚多。 有些理論把口述影像歸為影視翻譯(audiovisual translation)的一類,認為口述影像時遇到的難處跟翻譯字幕時的很相似,翻譯往往講求取捨,而這類翻譯的限制比一般文字翻譯多,要做得好一點也不容易。口述影像僅依靠聲音,時間限制大,畫面信息卻很多。口述影像員要兼顧場景布局、角色與空間的關係、旁白對白、故事推演、電影節奏等,可想而知定必要費盡心思才可做得理想。 口述影像與翻譯活動好像不大相關,因為當中往往只涉及一種語言,大眾心目中的翻譯一般是由某種語言轉換至另一種語言,但翻譯不限於此。有關翻譯活動的分類有很多,筆者下文介紹一個較傳統的,讓大家有個更宏觀的概念。 俄國語言學家Roman Jakobson在其1959年的文章〈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提到翻譯可分為三類: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語內翻譯顧名思義是指某語種內的翻譯,例如因時間、空間、社會文化的差異衍生的變體之間的翻譯(如文言文譯成白話文),或不同語域之間的翻譯(如把《哈利波特》小說譯成兒童書),或把文章譯成可宣讀的演辭等。 語際翻譯最易理解,就是如中英翻譯等語種之間的互譯,這類翻譯活動當然最常見。留意自然語言不一定是口說的,世界上還有自然手語。 符際翻譯可能較難理解,先要明白語言是人類用於創造及詮釋意義的一種符號系統。人類同時用其他符號資源溝通,例如表情、手勢、圖像、音樂等等,所以符際翻譯就是人類使用的符號系統之間的翻譯,例如把小說改編成電影。Jakobson在文章中提到的符際翻譯主要是指把語言符號換成非語言符號,但我們現在大可視之為一個雙向的概念。 這樣理解語言的話,所謂的「身體語言」其實都是「語言」一詞的引申用法,因為那些屬於語言以外的符號系統。 由此可見,口述影像是一種符際翻譯。口述影像員把涉及多模態(視覺、聽覺)及多種符號系統的電影,換成單模態(只涉及聽覺)的表達方式,卻要盡量保留電影中各種符號系統表現出來的意義,當中取捨的工夫確實是大學問。 筆者觀賞電視節目時不時會特意轉至口述影像的語音輸出,體驗一下各口述影像員從語音透出的功力和巧思。   梁峻朗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Graduation Ceremony of STFL

15 April 2021 Graduation Ceremony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for the graduate classes of 2019 and 2020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STFL) was held on 15 April 2021. Senior managem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 members of STFL gathered at the ceremony to celebrate the…

Article on The Standard: Conveying the message in entertainment

(in English only) 12 March 2021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he Standard on 12 March 2021.) Conveying the message in entertainment Movies, television, streaming, YouTube, social media, games…. It’s a long list of audiovisual products that we consume on a daily basis, and there is usually a heavy rely on captions or subtitles to…

STFL Online Talk — Financial + Translation

STFL Online Talk — Financial + Translation Dr Cheung King Man,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delivered an online talk entitled “Financial + Translation” on 8 February 2021. Dr Cheung emphasized that to understand and translate texts in the field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tudents must have ample knowledge of these…

翻譯遊戲要夠潮 熟知風俗避禁忌

文匯報2021年1月25日 【恒大譯站】翻譯遊戲要夠潮 熟知風俗避禁忌 遊戲翻譯(game translation)是二十一世紀翻譯學其中一個重要研究方向,該範疇不單純以遊戲研究(game studies)為本位,同時融合傳統翻譯理論、影視媒體翻譯、翻譯語言科技、全球流行文化等不同領域。本文旨在略論遊戲譯者應當具備的六大要點,以供有意投身遊戲翻譯行業的人士參考。 其一,熟悉遊戲發展資訊。遊戲譯者應熟知遊戲業界的最新動態及各類產品內容,如MR虛擬實境(mixed reality)的遊戲本地化是現今業界重要發展項目之一,如何將配音、立體圖像、文字信息及現實場景有效結合,是值得關注的議題。除了商業資訊,譯者要通曉開發軟件和遊戲平台的常用術語(terminology),遊戲設計、操作、流程等基本知識亦不可不知。 其二,了解地道新潮用語。遊戲翻譯重視信息接收者的感覺體驗,為了讓玩家投入虛擬場景,按照遊戲類型,特別是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及動作冒險遊戲(action-adventure game),可適當使用譯語文化中新興、地道的語句字詞,有助增添遊玩趣味。 其三,具有敏銳文化觸覺。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歷史禁忌,並有組織訂明審查分級制度,監管遊戲產品,如泛歐洲遊戲資訊組織(Pan European Game Information,簡稱「PEGI」)、北美娛樂軟體分級委員會(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簡稱「ESRB」)等。因此,遊戲譯者既要具備一定語言能力,亦應熟知各地文化風俗和規範準則,確保譯文及其他本地化內容符合發行地區標準,否則有可能影響遊戲發布。 其四,習慣虛擬協作翻譯。遊戲內容豐富,單是文字信息,已需要不少時間翻譯,所以一般翻譯方式是採取虛擬協作翻譯(virtual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意思是譯者們透過協作翻譯平台(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latform)一同處理原文,並以各種虛擬媒體進行溝通,翻譯、檢校、修正等程序均在線上進行,不必到特定實體場所工作。如有意從事遊戲翻譯的話,必不能抗拒上述工作模式。 其五,掌握各種翻譯工具。遊戲翻譯過程中,電腦翻譯系統的輔助必不可少。除了上述協作翻譯平台及其內置種種工具,如翻譯記憶庫(translation memory)、翻譯語料庫(translation corpus)等,譯者們應當了解各類自動翻譯(automatic translation)系統的優劣,善用有助翻譯遊戲文本的資料庫、術語表和工具書,工作才有效率。 其六,不停觀摩互相學習。遊戲產品眾多,內涵多變,遊戲譯者要與時並進,自我增值,平日細究不同遊戲翻譯版本,分析得失,並加入國際遊戲開發者協會(International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簡稱「IGDA」)等大型組織,掌握市場脈搏,與不同背景的遊戲本地化工作者交流經驗,提升個人翻譯能力,方能在業內維持競爭力。 蕭世友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

顛不稜 「餃」不清

文匯報 2020年11月23日 【恒大譯站】顛不稜 「餃」不清 袁枚的名著《隨園食單》中,〈點心單〉內提到肉餃,記述它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顛不稜」:「即肉餃也,糊麵推開,裹肉為餡蒸之。其討好處全在作餡得法,不過肉嫩、去筋、作料而已。余到廣東,吃官鎮台顛不稜甚佳。中用肉皮煨膏為餡,故覺軟美。」這個「肉皮煨膏」,完全是今天廣府傳統灌湯餃和江浙灌湯包子的做法,所以後人相信袁枚吃的「顛不稜」,就是今天湯包和灌湯餃的原型。 「顛不稜」這名字,應是英文dumpling的中文音譯。英國菜式中沒有相等的食品,可以想像英國人最初來華,看到五花八門的餛飩水餃,聯想到自己家鄉的dumplings,於是就把這些看不懂的美味小吃,一概稱為「顛不稜」。袁枚是在廣東吃到顛不稜的,而「鎮台」是清朝綠營總兵的別稱;在廣東與洋人接觸的機會比較多,大概鎮台的侍從跟隨洋人的說法,向袁枚這麼介紹,因此他學到「顛不稜」這個叫法。 Dumplings本身,跟餃子和餛飩是兩碼子的事,這種橫向借代絕對不是合適的譯法。可笑的是,今天我們卻本末倒置,將錯就錯。我們都帶過外國人上酒樓yumcha(飲茶),邊吃dimsum(點心)邊談心,翻譯的責任就落在我們的碗裏。於是,鹹點如蝦餃、燒賣、粉果、煎堆、鹹水角、魚翅餃、灌湯餃和錦滷雲吞,當然是dumplings;甜點如糖不甩、糯米糍、擂沙湯丸和紅豆沙湯丸,也是dumplings。苟以點心單之長,無不是顛不稜,識別之處,僅僅在前置於dumplings的形容,就是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差異。譯者不才,「yumcha陽錯」之下,千姿百態的廣東點心彷彿只剩顛不稜一種。 翻譯應是加法、乘法,而不是減法、除法,方可成就文化交流。唐玄奘提出「五不翻」,指將梵文譯成漢文時,遇五種情形不作意譯,而保留原音,即作音譯。點心的精巧和繁雜,難以三言兩語意譯而得;音譯固然有利有弊, hargao和siumai,外國人初初唸起來,難免拗口。不過,且看日本人教曉西方人分辨ramen(拉麵)、soba(蕎麥麵)、udon(烏冬)和 somen(素麵),還使這些原來是日文的音譯詞,變成平常慣用的英語。 中國人神奇的粉麵,大部分人只叫noodles,絲絲縷縷纏在齒間的滑溜和鮮美,也給粗疏的翻譯一刀刴掉了。 飲食之所以是文化,甚至藝術,是因為當中的確有文化藝術的層面和層次,品嚐一個地方的食品,可以從中了解人家的文化。這個時候,吃一頓飯真的「與我無關」;無關之處,在於食品是否符合我們的口味,或跟我們慣吃的東西有何相似,有關的是人家餐桌上的傳統美食和風土人情。我們坐下來,好應該虛心受教,而不是根據我們的喜好和習慣說三道四,硬給人家亂套名字。吃要知其味,不如先正其名,識其名。 陳嘉恩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兼副教授  …

怎一個「和」字了得

文匯報 2020年10月5日 【恒大譯站】怎一個「和」字了得 翻譯初學者大多不能確切掌握「詞無定譯」的原則,反而通常會採用「一詞一譯」的方法來應付不同的上下文,而他們那「一譯」往往就是自己最熟悉那個意思,不是第一個學會的、先入為主的,就是見得最多的那個用法。例如,初學者碰到「and」往往會不管三七二十一譯作「和」,但其實通常不妥。 例一:在一本小說裏,女主角要到一個叫Gordonwood的地方探望姨姨,早上從倫敦出發,坐了整天蒸氣火車,晚上才到達Gordonwood附近的城鎮,下車時傾盆大雨,於是進了一家旅館先過一夜,翌日早上再去姨姨家。原文描寫她在旅館餐廳吃晚飯時感到舒適自在,慶幸自己決定正確:「I was glad now that I hadn’t gone immediately to Gordonwood. I would be relaxed and refreshed in the morning and in much better shape to meet my aunt.」學生譯為:「……我會在第二天早上,輕鬆從容,精神煥發和打扮得更好去找姨姨。」其它問題不說,「and」譯為「和」就不妥,因為「和」只能連接名詞詞組,而且譯者把「relaxed」、「refreshed」、「in much better shape」當作並列,沒留意到「in the morning」已經把前兩項歸納為一組,與第三項分開。 這裏的「and」其實帶出結果–因為「relaxed」、「refreshed」,「所以 / 這樣就」「in much better shape to meet my aunt」。 例二:某本談節食的書說,賣瘦身產品的商家最樂見大家長胖,因為可以推出更多瘦身產品,而不論新產品的「必瘦」承諾包裝得如何花俏,「…when we tear it off we always find…

同股不同權 故事說不完

文匯報2020年9月7日 【恒大譯站】同股不同權 故事說不完 中美角力,從最初的貿易擴大至科技領域,再從科技擴大至金融領域。今天想跟各位分享幾個相關詞語。原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亦即所謂「中國概念股」(China Concept Stocks)有超過一百家。為了進一步打擊中國,美國政府採取了多項行動。首先,所有中概股要讓美國的監管機構(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查閱這些企業在內地業務及其核數師的工作底稿,否則便要在明年年底除牌(delist)。要對付中國,美國可以使出更「辣」的招數,直接將某些中概股除牌,這些內地企業便會喪失上市地位,無法在美國集資。即使某些中概股以美國預託證券(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的形式在場外證券市場(Over the Counter Market)買賣,也不能倖免。   有見及此,不少內地企業都做好兩手準備,除了在美國上市外,也同時到香港作第二上市(second listing)。一旦不能在美國立足,也可以保留香港上市公司的地位。舉例來說,阿里巴巴和網易分別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也同時在港交所上市。其實阿里巴巴多年前初次尋求在香港上市時,曾因為採用同股不同權結構(weighted voting rights structure)而不符合當時的上市規則(listing rules),不獲監管當局開綠燈,結果馬雲決定到美國上市,想不到多年後又要「回歸」港交所。那同股不同權結構又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來說,有限公司股東的投票權與其持股量成正比。政治上有所謂一人一票,在金錢世界裏也有「一股一票」,洋人會說:「That’s fair enough」,但阿里巴巴卻有所不同,馬雲和一些合夥人(partners)的持股量雖然不多,但所持有每一股的投票權卻比其他小股東多,因此他們可以四両撥千斤,實質上控制阿里巴巴。這裏順帶一提,阿里巴巴的合夥人主要指創辦人馬雲和其他高管,概念跟傳統《公司法》中的合夥人不盡相同。從企業管治的角度來說,同股不同權結構其實有欠公允,難怪當年香港的監管機構不願為阿里巴巴破例。   時移勢易,港交所後來修改了上市規則,容許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首先登場的是小米(1810)和美團(3690),阿里巴巴(9988)也緊隨其後。相信在不久將來,會有更多同類型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故事還未完結。阿里巴巴的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超過50,000億港元,理應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Hang Seng Index Constituents),即在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50家企業,也就是我們說的藍籌股(blue chips),但阿里巴巴的結構是同股不同權,並不符合作為藍籌股的條件。不用擔心!有關規定最近也修改了。恒指服務公司不久前宣布,阿里巴巴和小米將會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