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翻譯及外語學院公開講座――影視字幕翻譯:樂趣與前景以及甚麼人說甚麼話?談談語言決定論

STFL Public Lecture: The Pleasure and Prospect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 A Discussion on Linguistic Determinism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of HSUHK organised two sessions of public lecture on 29 July 2023, entitled The Pleasure and Prospect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and A Discussion on Linguistic Determinism, respectively delivered by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STFL Public Lecture – 影視字幕翻譯:樂趣與前景 & 甚麼人說甚麼話?談談語言決定論

STFL Public Lecture – 影視字幕翻譯:樂趣與前景 & 甚麼人說甚麼話?談談語言決定論 Date: 29th July, 2023 Time: 12:00 pm Venue: Room 311, A Building, HSUHK Registration: https://forms.office.com/r/TcexAN6A6Q 題目一:影視字幕翻譯:樂趣與前景 近年,各大收費影視平台急速發展:Netflix 、美高梅、迪士尼,加上電影工業,以及各大電視台選播的影片,對字幕翻譯的需求非常熱切,但坊間普遍缺乏這方面的正式訓練,能夠勝任的翻譯員往往不足。如果你喜歡電影,從事字幕翻譯不但充滿樂趣,更可擴闊視野,提高文化素養。本講座簡介影視字幕翻譯工作的概況,並淺談AI人工智能(如ChatGPT)如何重新定義翻譯工作,以致創造新機遇。 講者:王劍凡博士 翻譯學博士,現為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客席副教授,任教媒體相關的翻譯課程,並從事各種文案的撰寫與翻譯,尤其專責字幕與公關翻譯。 題目二:甚麼人說甚麼話?談談語言決定論 「掌握另一種語言,就是擁有第二個靈魂」羅馬帝國查理曼大帝如是說。似乎是指語言能決定人的個性,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運用不同語言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有另一種存活的方式。到底語言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行動嗎?如果世界有上千種語言,人又是否有上千種世界觀、行為模式?本講座探討語言會否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動。 講者:關灝泉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好青年荼毒室成員,致力在本地推廣哲學普及,希望大家愛智慧,做個好青年。    …

【恒大譯站】智能聊天機械人 翻譯術語有偏差

文匯報  2023年7月5日 【恒大譯站】智能聊天機械人 翻譯術語有偏差 過去半年,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成為全球熱話,以生成式預訓練語言模型為基礎,根據用家指示完成大大小小的工作,從一般問答到撰寫草稿,從設計旅遊行程到解答人生疑惑,可謂包羅萬有,成為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一大亮點。 機械人功能如此強大,大家自然會想到可否用於翻譯。根據近月學者加上筆者的研究,聊天機械人在翻譯科技領域的確有不少潛力,然而若要成為正式的翻譯工具,仍有待改善。 智能聊天機械人與網上自動翻譯平台本屬同源。業內首先出現的是用於自動翻譯的人工神經網絡,後來發現這些網絡的用途不限於翻譯,透過增加訓練數據和參數量,還可用於其他工作,於是數年間逐步發展成聊天機械人。 舉例來說,筆者2019年和2022年開發的兩款用於專門領域的自動翻譯平台,便是用上跟智能機械人同一類型的神經網絡,不同之處在於網絡大小和訓練規模。 因此自動翻譯平台遇到的問題,也有可能出現在聊天機械人之中。專門領域的翻譯便是一例,要是機械人的訓練數據不適用於專門領域,譯文術語和風格或會出現偏差,情況與自動翻譯相似。 機械人訓練數據以英文為主 此外還有兩點宜多加留神:其一是對中文的支援。目前熱門的機械人,訓練數據以英文為主,雖然對於中文也有基本的認識,但不難發現其理解和寫作能力其實不如英文。舉個簡單的例子,「年初一」和「年廿八」大家都知道前者指正月初一,後者為臘月廿八日,機械人卻可能按字面解作一年裏的第一日和第二十八日。 其二是胡言亂語。機械人喜歡瞎編胡說大家都知道,行內稱之為「幻覺」(hallucination)。機械人翻譯時會否有幻覺呢?例如翻譯一段今年3月的政府新聞稿,內容關於特首和隨行官員訪京,機械人卻停留在兩年前的時空,特首是誰不清楚,更甚者虛構文中官員和部門名字,而非按照原文翻譯。譯後編輯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縱然聊天機械人在不同領域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惟在翻譯上仍有進步空間,大家將之用作翻譯工具,必須小心謹慎。特別是缺乏雙語或翻譯訓練者,更應步步為營。就目前技術水平而言,將之作為跨語言溝通工具,私人交流無傷大雅,正式場合卻是相當危險的。尤其是與自動翻譯相比,機械人有着流利地說謊話的「本事」,用家比以往要有更深厚的語言功力和專業知識,方能判斷真偽,而不會反過來遭機械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卻全然不覺。 大家或許會問,倘若把聊天機械人作為「翻譯拍檔」,會不會有什麼重要的技巧呢?根據筆者多年來與神經網絡和語言模型打交道的經驗,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過此乃別話,有機會再談。 ◆ 蕭世昌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

Article on Sing Tao Daily: 恒大:未來譯者須具駕馭AI能力

(This news clipping was published on Sing Tao Daily on 30 June 2023, featuring the interview of Dr Siu Sai Cheong and Dr Siu Sai Yau. In Chinese only) 恒大:未來譯者須具駕馭AI能力 有政黨早前試用人工智能(AI)生成工具ChatGPT,翻譯的新聞稿錯漏百出,專業翻譯始終「人定勝機」。恒生大學的商務翻譯學士課程,申請人數較去年多逾5成,身兼課程主任的副教授蕭世昌指,未來譯者須具備更高的科技能力,明白AI生成的弱點與「伏位」,課堂已加強相關內容,同時不限於傳統文本,更涉足電子遊戲、動畫、流動應用程式等翻譯,讓學生活學活用。 商務翻譯課程申請多5成 恒大商務翻譯(榮譽)學士課程每年設60個一年級學額,截至本月中,約有140人報名,較去年同期多逾5成。身兼課程主任的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蕭世昌指,AI生成技術推陳出新,應用在翻譯工作是大勢所趨,未來譯者須擅於應用科技,理解背後原理,尤其弱點與俗稱「伏位」的陷阱更是「不可不知」,對譯後編輯及除錯的要求更高,「我們一直教學生別盡信AI生成的結果,有時會『亂咁作嘢』,稍不留神就會被騙。」 蕭世昌指,ChatGPT涉及人機互動,有助於修飾與增潤譯本,但同時有相當的限制,故實務翻譯等基本功,以至思維訓練仍然重要,「不能讓學生沒了AI與ChatGPT,便甚麼都做不到。」 以往翻譯多涉出版、法律與商業文件等,但教授「遊戲本地化」的助理教授蕭世友指,遊戲與多媒體翻譯現時亦非常普遍,「一套RPG(角色扮演)遊戲光是對白,已接近翻譯一部小說,還有大量動畫、影片、配音,甚至連音樂歌詞,都需要處理。」他指課程吸引不少對創意媒體有興趣的學生修讀,部分人甚至已有開發遊戲經驗,把所學的翻譯知識,應用於自己的作品上。…

Article on HK01: 翻譯專家指ChatGPT仍未能取代行業 學生需學不同科技配合潮流

(This news clipping was published on HK01 on 30 June 2023, featuring the interview of Dr Siu Sai Cheong and Dr Siu Sai Yau. In Chinese only) 翻譯專家指ChatGPT仍未能取代行業 學生需學不同科技配合潮流 近日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成為全球熱話,不少分析指翻譯專業將首當其衝被取代。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蕭世昌及助理教授蕭世友表示,ChatGPT在現階段仍未能取代翻譯專業,相反譯者可通過ChatGPT潤飾文本,不過有關法律、醫療及數碼媒體的翻譯最好交由譯者處理。為對抗翻譯業被取代的危機,恒大亦提供翻譯科技相關課程,以及鼓勵學生試用不同科技,加強翻譯能力。 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蕭世昌(右)及助理教授蕭世友(左)。 ChatGPT仍未能取代翻譯業 了解科技弱點改善翻譯質素 蕭世昌表示,以往曾用ChatGPT翻譯,發現所生成的文本仍有改善空間,認為ChatGPT目前仍未能取代翻譯行業,相反譯者可通過ChatGPT潤飾文本,增加他們的發揮空間。他又指,由於ChatGPT只能翻譯日常用語,若牽涉到有關法律、醫療及數碼媒體的內容,最好交由譯者處理。 另外,蕭世昌指如要改善翻譯質素,譯者應先認識ChatGPT的運作原理,了解它的弱點,進而與ChatGPT互補。例如發現它會胡亂生成內容時,日後便能進行譯後編輯,確保文本準確無誤。此外,譯者與ChatGPT對話時需輸入清晰的提示語,以便生成更準確的內容。 提供翻譯科技相關單元 鼓勵學生試用不同科技 為對抗翻譯業被取代的危機,蕭世昌提到,學院的翻譯學士課程提供不少翻譯科技相關的單元,包括「電腦與商務翻譯」、「流動應用程式之設計、研發與翻譯」,以及「遊戲本地化」等,讓學生學習運用科技應對商業翻譯問題、翻譯手機應用程式及電子遊戲介面。 另外,學院也鼓勵學生試用不同人工智能以了解其限制、操作翻譯記憶庫以增進翻譯知識、學習翻譯技巧,以及提升語文水平等,希望他們成為「智能譯者」(Smart Translator)。 報讀人數比去年超逾5成 談及課程報讀人數,蕭世昌表示,2023學年翻譯課程一年級學額為60個,截止6月中旬有約140人報讀,比去年同期增加5成。收生時除了公開試成績,課程還著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對跨文化、跨語言等觸覺。…

ChatGPT VS 翻譯

ChatGPT VS 翻譯 近日ChatGPT 取代翻譯的說法甚囂塵上,可以當作危言聳聽看待,不得不加以駁斥。假如說多、快、好、省是任何工作的目標,以此去衡量使用ChatGPT,會得到什麼結果呢?當然,ChatGPT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翻譯出大量的文字,省去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問題在於質素,也就是所謂好。它始終是機器,只可以是一對一的逐字翻譯,對於語言的細微的差別和字裡行間含蓄的意義(nuances),都未能了解和表達。譯文雖然通順,但大都是生硬無文,根本未能寫出自然地道的(idiomatic)譯出語,更遑論重現和增添語言文字的色彩。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ChatGPT沒有能力去理解,很容易出錯,不知不覺地會“踩中地雷”。ChatGPT不夠靈活,漢語運作的支持尤其不足,對於語言的多種變化,自然不能應付,難免出現錯誤。 使用ChatGPT去翻譯最大的疑點是信的問題。它有“作大”的傾向,譯文是否信得過,值得商榷。假如我們不假思索地完全相信ChatGPT的譯文,很可能導致一些可大可小的錯誤。 總而言之,人手翻譯還是需要的,但我Visual Builder們不要排斥科技和AI,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它可以當作輔助,減輕翻譯中的冗長和重複的工序,提高工作效率。有了機器和AI,衍生出來的翻譯工作只有越來越多,隨著不同範疇中全球化的需要,翻譯者不會被取代。 在這場人與機器的搏鬥中,我們應該隨機應變,尤其是翻譯課程的改革和創新。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推動翻譯科技,同時也要著重語言和文字的訓練,尤其是後期編輯(post-editing)的技巧,又加強同學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培育他們思考的本事,盡量使他們能機器所不能。 香港恒生大學 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 方梓勳教授 2023年6月29日  …

【恒大譯站】律師不可亂認 專案准聘海外大狀

文匯報  2023年6月21日 【恒大譯站】律師不可亂認 專案准聘海外大狀 筆者上課時常常會問同學:「如果某人是英國的執業律師,但在香港沒有執業資格,他可以自稱lawyer嗎?」同學們都不敢回答。我接着問:「如果某人是英國的執業律師,但在香港沒有執業資格,他可以自稱香港的legal practitioner嗎?」同學們一聽到這個問題,馬上明白我的意思。對!Lawyer 和 Legal Practitioner是不一樣的。 根據香港法例第159章《法律執業者條例》(Legal Practitioners Ordinance),律師 (Solicitor) 、大律師 (Barrister) 和外地律師 (foreign lawyer) 在法律上都有精確的定義,任何不合資格人士故意冒充律師,即屬犯罪。假設你要跟別人在香港「打官司」,而又想委聘法律代表 (legal representative) 的話,這個法律代表便必須是根據《法律執業者條例》符合執業律師或執業大律師定義的人。 說到這裏,同學們會問:那麼一個並非香港法律執業者的lawyer就一定不可以作為訴訟一方的代表律師嗎?那又不一定。如果大家有留意法庭新聞,有時會聽到訴訟一方委聘英國的御用大律師 (Queen’s Counsel) 作為其法律代表。原來不具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全面執業資格的海外律師,在符合某些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與案件,這種安排稱為專案認許(ad hoc admission)。 請大家注意,目前香港准許採用專案認許的方式,條件是法院必須信納此舉符合公眾利益。法院可根據《法律執業者條例》就任何一宗或多於一宗個別案件而認許符合某些要求的人為大律師,詳情見《法律執業者條例》第27(4)條。 《法律執業者條例》最近經過修訂(amendment),有關專案認許的安排也有所改變。筆者並非法律專家,沒有資格在這裏向各位詳細解釋相關的法律條文。筆者只想讀者特別注意三點。 首先,任何人在一般情況下不得根據第27(4)條就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cases concerning national security)獲認許為大律師(admission as barrister),詳情見該條例第27B條。 第二,任何人不得在沒有取得准許進行申請通知書(notice of permission to proceed)的情況下申請根據第27(4)條就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獲認許為大律師,詳情見該條例第27C條。 第三,法院不得在沒有行政長官證明書(CE certificate)的情況下根據第27(4)條就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認許大律師,詳情見該條例第27D條。 筆者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有誤解,以為《法律執業者條例》經修訂後,凡是海外律師都不得參與本港的案件。其實有關修訂是針對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並非完全取消專案認許的安排。最後,筆者必須強調一點,本文旨在與讀者分享一些有關法律執業者制度的法律名詞。各位想真正了解相關的法律條文,務必請教香港的法律執業者。 ◆ 張敬文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恒大譯站】口譯如當「隱形人」 聲腦借予發言人

文匯報  2023年6月7日 【恒大譯站】口譯如當「隱形人」 聲腦借予發言人 翻譯界也有潮流,也有明星。近年內地流行明星翻譯員,翻譯院校的海報常以校友當上「譯霸」、「口譯大神」作招徠,媒體亦常有報道伴隨政要開會的「美女翻譯」。可幸的是專業口譯的公眾認知提高了,薪酬和地位也隨之幾級跳上去。不過,這跟口譯員的實際工作和生活,實在相差太遠了。 其實,口譯員往往是個隱形人,最好不為人知,雲淡風輕。這不單指其翻譯貼切生動,觀眾在耳機裏聽不出誰是講者、誰是譯者;還因為口譯員間多數窩在會議廳的後方或上方,燈光幽暗,密閉而不顯眼,以免影響台上的演講,掠去任何僅應屬於講者的鋒芒。 口譯員不需要露臉,也不用很有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口譯的服務屬性很明顯,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以及自我的埋沒。哪怕你當天身體不適,心情欠佳,整個人不在狀態,但在開咪的一瞬間,就要馬上平復你的聲音、你的腦袋,已經全然借給了發言人。 口譯員在這種小黑房緊張地工作,專注聆聽發言者的講話,隨即用麥克風作口語翻譯,平均間隔時間須在四秒內,如同一種精準、高效、長續航的機器。口譯的工作強度很難絕對量化,很考綜合能力,同時間聽、譯、講,察言辨色,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一刻不能鬆懈。 在大型會議場合做口譯,你只能比發言人慢兩三秒,根本來不及做筆記,只能記下關鍵數字,比如年份和金額。工作的強度有時在於時長,從早到晚少有休息時間;有時內容則很難,內容和術語包羅萬象,非常棘手。你的神經一直緊繃,壓力真的很大;因為口譯是一次性的,不可以重來,千萬不要糾結細節。工作的時候,口譯員的注意力會隨時調整,同時打開了表達和聆聽的開關,但有着明顯的節奏,你在這一段可能要注重表達,下一段要更認真去聽,需要自行取捨,隨機應變。 抹掉個人情緒 免聲音受影響 這項工作不需要太多主觀能動性,必須抹掉非必要的個人情緒。如果你流露情緒,翻譯時會反映到聲音去,人們通過耳機就能聽出這種變化,理解遭受影響。可能有一段,你沒有聽清楚,聲音和表達能聽出猶疑,一些口譯員暗忖當時沒譯好,變得沮喪,接下來的翻譯就流露了這種情緒,這是不專業的表現。口譯員必須保持鎮定,臨場快速判斷。當人們都在認真討論若干關鍵概念,很想知道結論是什麼,這個時候你沒聽清楚,想模糊處理,肯定是不行的,你必須知道哪些訊息是最重要的。 每一次工作開始前,口譯員會預先規劃,除了速讀專業知識,也需要作好心理準備。你要充分預想,這項工作會給你什麼困難,有多大的精神壓力。你需要保存體力和情緒平和,把更多精力用在翻譯上。要是情緒大起大落,很容易消耗能量,一下子釋放太多還有可能收不回來。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體力和精力,這需要異常的理性。 口譯員像游水的小天鵝,在水面上看來滑行無阻,白毛浮綠水,優雅得可以,紅掌卻在水底撥青波,猛踢猛撥,才能順利前進。 ◆ 陳嘉恩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

【恒大譯站】判斷詞類再使用 避免句子錯語法

文匯報  2023年5月23日 【恒大譯站】判斷詞類再使用 避免句子錯語法 請大家想一想:「訪問」屬於哪個詞類?首先可從具體例子判斷,其次可求教於詞典和語法書。 「議員訪問大灣區」的「訪問」後帶賓語,顯然是動詞。那麼「這次訪問成果豐碩」呢?前有量詞的不一定是名詞。 根據《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以下簡稱《實用語法》;這本書解說詳盡,非常值得推薦),「次」屬於「動量詞」,修飾動詞,不過若動量詞作定語出現於主語前,則整個詞組屬於「動量名」結構,所以第二句的「訪問」是名詞。那為何《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以下簡稱《現漢》)又只把「訪問」標示為「動詞」呢?這是因為它本來是動詞,根據《實用語法》,「有些動詞有時具有名詞的語法特點或語法功能」,「訪問」正屬於這類「動、名兼類詞」。 「國事訪問」屬名詞詞組 「訪問」既是動詞又是名詞,那麼「國事訪問」又如何?由於它屬於詞組,《現漢》並無標示詞類,但詞組也有語法功能,所以我們仍然要問「國事訪問」是動詞詞組還是名詞詞組。《現漢》的釋義其實已有提示:「一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接受他國邀請而進行的正式訪問。」這樣定義等於說「國事訪問」是名詞詞組了。但是,單靠詞典釋義來判斷並不穩妥,還是語法分析更可靠。 「國事訪問」的結構是「國事」修飾「訪問」,即「國事」是中心詞「訪問」的定語。根據《現漢》,「國事」是名詞,而根據《實用語法》,名詞作定語只能修飾名詞。因此,「國事訪問」中的「訪問」是名詞,整個詞組是名詞詞組。看到這裏,讀者應該可以看出「××××國事訪問非洲」這句有什麼不妥了。「國事訪問」後接「非洲」這個賓語,自然是用作動詞詞組,違反了其名詞詞組的功能,應該改為「×××到非洲進行國事訪問」。(「進行」是「名詞化」這歐化語病的典型標記,例如「到非洲進行訪問」便應改為「訪問非洲」,但並非絕不可用。該用則用。) 上述例子示範了怎樣用修飾語來推論中心詞是什麼詞類,非常值得學習,以下再舉一例。例如,「堅尼系數升到四十五年來的最高」、「恒生指數跌到××點,是一個星期內的最低」中的「最高/低」都用作名詞詞組,但其實是形容詞詞組,應改為「新高/低」這個名詞詞組。何以見得?因為同樣是「高/低」,用作名詞還是形容詞取決於修飾語是形容詞還是副詞:從「最美」、「最好」、「最強」可見「最」是副詞,而從「新年」、「新人」、「新衣」則可見「新」是形容詞。(「新」其實可以是副詞,但「新+動詞」的詞組不可能用於上述句構中。)這裏其實先以常見例子中的中心詞的詞類倒過來推論修飾語的詞類,再以之用於原有例子。總之誰可判定詞類便以誰為推論基礎。 ◆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