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文匯報 2024年7月2日 【恒大譯站】認識中文語病 分清褒貶詞義 筆者教中英文翻譯,特別留意中英文的語病,因為翻譯牽涉用譯文語言表達,學生能寫出沒有語病的中英文是基本要求(至於有多少學生能達到這個基本要求又是另一回事)。 按理來說,跟英文相比,中文語病在本地學生筆下應該比較少,可惜事實並非如此。中文是我們的語言,認清中文語病更為迫切,何況談英文語病的文章、書籍甚至YouTube頻道已有不少,所以我特別喜歡討論中文語病。這次的題目是——褒貶不分。 首先談最多人濫用、錯用的「機會」一詞。請先看這個「新鮮熱辣」的例句:「中電必須找出問題所在,從根本改善,減少未來發生事故的機會」,再看這個醫學節目中常見的句式:「這樣做會增加患上×××症的機會。」這兩句話大大不妥,因為機會本來是褒義詞,所指的事是說話人希望發生的。在以前的大富翁遊戲裏,「機會」和「命運」分得清清楚楚,「機會」必定是好事,「命運」則有好有壞。(據學生說,現在的「大富翁」連「機會」也是有好有壞的,真令人唏噓。)從前連遊戲製造商都懂的語言常識,現在連官員和醫生都不知道了。 上述兩個病句,可以改為「……未來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幾率」和「……患上×××症的風險」。(「性」字可刪則刪,但「可能性」和名詞的「可能」不同;「可能」指可能出現的情況。) 請大家看看以下三個詞組:「各位來賓」「一位前輩」「一位小朋友」。有沒有感到其中有一個不對勁?有另外兩例對比,相信很多人都覺得「一位小朋友」不對。不對的原因在於,「位」其實帶有敬意,用來表示尊敬所指的人。小朋友應該尊重,卻恐怕談不上要尊而敬之吧?用「個」字就夠了。最後請看這句:「我是一位魔術師。」短短一句便有兩個語病:濫用「一」(這個現象是硬譯英文的不定冠詞「a╱an」而造成的);「位」令說話人向自己表示敬意,豈不荒謬?簡單改為「我是魔術師」便行了。 有個詞語我以前也不知道是褒義詞,後來幸得一位教中文的高手指教才曉得,那詞就是「洗禮」。這詞源自基督教,作比喻用時指鍛煉或考驗。其實,「洗禮」的用法有點微妙,所指的事本非好事,但後來對所涉人或物有益,例如:「經過炮火的洗禮,她變得更成熟、更能勇敢的面對各種逆境與挑戰。」(「勇敢」後其實應為「地」,「挑戰」則是濫用詞。)若說「經過炮火的洗禮,這座教堂已經面目全非」便是褒貶不分了。 ◆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高級講師 …
文匯報 2024年6月18日 【恒大譯站】馬騮搶球夠生動 創譯術語添趣味 上回講到很多運動術語會仿譯(calquing)或音譯(transliteration)成中文。例如窩利(volley),意指球不着地射門或擊球,又或者開咧戰的「咧」來自英文league,所以開咧戰指聯賽開季第一場。 其實還有不少術語是以創譯(transcreation)的方式重現中文的,是本地化(localization)的一例。這其實不是什麼有系統、有計劃的做法,只是本地化的說法較易獲大眾接受,愈來愈多人用便漸成主流,下文列舉數例。 有一個很常見的足球練習遊戲叫馬騮搶球,大概是七八個球員圍成一圈,然後圈內另放一兩個球員,外圈球員互相傳球,而圈中的人則嘗試攔截,皮球被攔下外圈球員便算輸(大概可想像為相反版本的閃避球)。馬騮搶球的英文跟 monkey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原來名稱是rondo。馬騮搶球和朗度哪個更易記易明? 再舉兩個盤扭(dribble)技巧的例子,盤扭指球員持球扭過對手。第一個是通坑渠,不熟悉足球或籃球運動的朋友想必一頭霧水。通坑渠指先把球在對手胯下推過去,自己再從對手身邊跑過,然後繼續控球。通坑渠的英文是nutmeg,也是肉豆蔻的意思,為何兩者會相關,筆者也不得而知,但通坑渠形象比較鮮明易記。還有插花(胯下運球),足球和籃球都有這種技巧,但講法不同,足球叫step over/the scissors/scissor feint,而籃球則稱之為between the legs。 除了插花,還有插水 ,但這是種「超技術」(指犯規),就是攻方球員在對方禁區假裝被撞跌,從而博十二碼(博取定點罰球的機會)。 筆者在網上見過最有趣的運動描述,就是指那些在禁區內身體對抗力顯得特別弱的球員,隨便被對手一碰便倒下,網民戲謔他們為「禁區林黛玉」,形容球員弱不禁風,這種廣大球迷的創意水平又是另一層次了。 優秀本地化提高玩家投入感 其實創譯在電子遊戲本地化最常見,尤其是角色扮演遊戲,當中大量招式、人物、道具、對話,本地化的質素對玩家的投入感和遊戲體驗至關重要,也可見遊戲開發商對此十分重視。 這些翻譯現象絕不限於運動、遊戲,平日舉目皆是。例如社交媒體常見「貓奴」「喵星人」「汪星人」「毛孩」等講法,英文有沒有近似的說法?「貓奴」是否可以是cat slaves? 全球不乏愛貓之人(cat lovers),當然也不缺類近講法。跟「貓奴」意思較相近的有cat servants,正式一點可叫cat enthusiasts,再科學一點可稱ailurophile,而貓也可叫feline(貓科動物)。「喵星人」是否可說inhabitants of planet of feline?寵物的常見翻譯有這些:喵星人 (purrball)、汪星人(furball/pooch)、毛孩(fluffball/floof/fur baby)。 ◆ 梁峻朗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高級講師 …
文匯報 2024年6月4日 【恒大譯站】字幕翻譯精妙 影片畫龍點睛 看罷荷里活電影 《鐵人狗狗》 (Arthur the King) (2024),令人感到狗狗充滿靈性,是人類最忠心的朋友。 故事內容大致是:冒險賽車隊的隊長與一隻名叫亞瑟的受傷流浪狗成為朋友(the captain of an adventure racing team befriends with a wound stray dog)。亞瑟陪伴車隊參加了穿越多明尼加共和國 (The Dominic Republican)的435英里艱苦的耐力賽 (a grueling 435-mile endurance race)。 最為精彩之處,就是當賽事完畢,狗狗亞瑟因細菌感染而面臨死亡,車隊隊長排除萬難,將狗狗運抵美國接受治療,最終亞瑟是否能成功脫險,就留待讀者自行尋找這個有趣的彩蛋 (Easter Egg)。 一套電影是否成功,劇情固然重要;不過,對於外語電影,精闢的翻譯更能起畫龍點睛之效。《鐵人狗狗》一劇,有幾句對話頗堪回味:the best racer never wins a race (最佳車手但從未奪冠)、follow your heart and stop beating yourself up (隨心所欲,不要自責)、we’ll make the best of it…
文匯報 2024年5月21日 【恒大譯站】緩解工作焦慮 重在建立信心 焦慮是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的負面情緒。口譯作為一種需要面對無數未知情況挑戰的高強度、高壓力的語言活動,在工作過程中自然也會產生很多焦慮情緒。同步聽說或是同步聽和記筆記的多工能力(multitasking) ,是構成口譯能力的核心。 不管是初出茅廬還是經驗豐富的口譯員,這種情緒都會或多或少在口譯活動中出現,如果任由該情緒放大,將會嚴重影響譯者的自信心和工作表現。 口譯工作出現焦慮的原因,基本涵蓋以下某一或者多個方面,比如: 一、需要面對令人難以理解的講者(口音,特殊專業背景等);二、對個人語言能力的自信不足,自我認知存在差異性導致情緒低落,無法進入或者完成工作;三、 聽眾人數、聽眾反應、聽眾的現場回饋導致緊張情緒的加劇;四、口譯的即時性特點、通識的匱乏、準備不足以及口譯策略尚不熟練;五、未事先告知主題的即席口譯以及指示不明確的相關任務等。可見許多口譯工作情境中的因素都會令譯者感到焦慮。 可適度焦慮 避免過度緊張 適度的口譯焦慮有益於口譯工作中的精力聚焦和增強工作動機,但如果太過緊張,則勢必影響口譯質量和工作表現。緩解口譯焦慮的最有效方法,應該是在於平時的積累和譯前的認真準備。技巧與知識的準備可以指平常的有效練習以及事前閱讀資料,累積通識知識,向工作方提前獲取充分的主題信息等。 很多口譯員都表示,事前獲得的資料愈充分,能夠利用已經獲取資料猜測可能的演講內容與脈絡,表現就會比預期好,進而產生成就感與動力。 除了可預先溫習要去進行口譯的主題相關語言詞彙,累積背景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信心,反之則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忐忑不安。 然而,能在每一次口譯工作前獲取主題信息和相關內容脈絡,僅僅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情況。 「面對未知」亦是工作 對於專業譯員來說,「面對未知」本身就屬於工作的一部分,尤其對於聯絡口譯、陪同口譯而言,甲乙雙方的交談內容、臨時對話和相關反應,都會經常處在不可預測的範圍內。這一方面要求譯員優秀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又需要譯員善用活用口譯技巧。 以聯絡口譯為例,交談雙方如果臨時加入很多成語、歇後語、雙關語、玩笑話等等內容,超出了譯員平時積累的知識庫。採用直譯、詮釋,外加說明達意等技巧的運用,一能體現譯員臨場應變的能力,二也可以從本質上緩解譯員工作中的焦慮現象。 ◆ 方海博先生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兼任講師…
文匯報 2024年4月23日 【恒大譯站】推動GILT研究 應對行業挑戰 人工智慧(AI)急速發展,大大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溝通方式。 在此背景之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有必要重新審視其策略,而翻譯作為其中關鍵一環,自然也包括其中。GILT行業的興起,為新世代跨語言交流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GILT是什麼? GILT概念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出現,涵蓋四大範疇:全球化(Globalisation)、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本地化(Localisation)和翻譯(Translation)。 值得注意的是,GILT框架下,這些概念具有特定的含義。 更具體而言,全球化是指企業制訂戰略,將產品和服務推向全球市場。國際化是指在設計產品和服務時,充分考慮不同市場需求,確保能夠適應各種語言和文化環境。本地化強調根據特定目標市場的文化、法律法規和用戶偏好,調整產品和服務。翻譯則是將文本從源語言轉換為目標語言,同時保留原意和風格。 以智能手機為例,首先,在全球化層面,我們需要確定目標市場及其特點,制定全球行銷策略。 其次,在國際化階段,手機的設計和開發需考慮多語言支持,為用戶介面預留充足空間。 接着,本地化根據特定市場調整日期和時間格式、預裝應用程式和功能,以符合當地法規和用戶習慣。 最後,翻譯環節將文本內容,如用戶界面、協議、說明書、行銷資料等翻譯成不同語言。 由上可見,GILT的成功有賴多個研究領域的合作,包括翻譯、商業、傳播、設計、資訊科技和跨文化交流等。 為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我們在研究資助局的支持下成立全港首創的GILT研究中心 (UGC/IDS(R)14/23)。中心將充分利用不同學院的跨學科專業知識,探索AI時代的翻譯和跨語言服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字媒體與GILT」、「應用於GILT的科技」和「香港和其他地區的GILT行業發展」,涵蓋新興多媒體內容、人工智慧翻譯技術、大灣區GILT專業服務發展趨勢等主題。 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架設線上的「GILT 研究平台」。目前平台致力於精選與三大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章和資料,未來將進一步擴展,提供雙語數據庫、人工智慧模型等豐富的資源,服務於研究人員和業界人士。此外,中心還通過舉辦工作坊和會議等學術活動,促進不同學科專家之間合作,發揮協同作用。 我們期望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各界掌握最新知識和技能,應對未來行業挑戰。在充滿機會和挑戰的AI時代,GILT將助力讓品牌、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 蕭世昌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
文匯報 2024年4月9日 【恒大譯站】「安理會」決議如何執行?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Security Council(簡稱「安理會」) 剛剛通過了決議 resolution,要求巴以交戰雙方在伊斯蘭齋戒月停火。除美國投棄權票vote of abstention外,安理會其餘十四個理事國均投票贊成。據媒體報道,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US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to the United Nations) Linda Thomas-Greenfield (級別相當於大使級官員)表示,這項決議並無約束力。真的嗎? 從事翻譯工作,大家處理的文件常常涉及國際關係。懂詞彙當然是必要條件,但我們還要懂一點點國際關係,方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甚至發現原文有欠精準之處。上文提到安理會的十五個理事國,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 permanent members)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 non-permanent members。請注意:安理會的常任/非常任理事國當然是聯合國的成員國 member states,但當我們翻譯member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一詞時,便要說「理事國」。那麼permanent members 跟non-permanent members又有何分別呢? 常任理事國有power of veto 現時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中、英、美、法、俄。自安理會成立以來,這五個國家便是常任理事國,任期沒有結束之日,所以是permanent。順帶一提,前蘇聯解體之後,其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便由俄羅斯聯邦充任。至於10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只有兩年,要定期改選,所以是non-permanent。常任理事國跟非常任理事國的最大分別之一,是前者可以行使否決權 power of veto。簡而言之,如果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即使其餘十四個理事國 (包括常任和非常任))都投贊成票,決議還是不能通過。事實上,在過去幾個月,安理會已不只一次就停火決議表決,但都因為有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而無法通過。上文提到的決議得以通過,是因為美國投了棄權票而非行使否決權。那麼安理會通過的決議是否具有約束力呢?根據《聯合國憲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一宗案件由具有司法管轄權 jurisdiction的法院審理,法院不僅僅是作出判決,還有一套機制確保法院的判決得以執行。以香港特別行政區為例,假設特區法院判被告罪名成立,並判監若干年,懲教署便會負責執行有關刑罰。法律之所以具有約束力,不僅僅因為法院會作出判決,還因為這項判決能夠得以執行。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法院的判決無法執行,那麼這項判決還有實際意義嗎? 當然,國際關係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即使安理會通過了一項有約束力的決議,這項決議能否切實執行卻是另一回事。在執筆之時,以色列仍無意停火,更有意進攻拉法。讀者可能會問:如果以色列根本視安理會的決議如無物,那這項決議還有實際意義嗎?更何況安理會並非一個法院。當然,理論上聯合國可以向成員國實施制裁。 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安理會可以採取行動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聯合國憲章》第四十一條規定,制裁辦法包括一系列強制措施, 這種情況也確曾出現過。這已經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 我不懂政治,要判斷誰是誰非,也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我只知道,各國代表在安理會會議上雄辯滔滔、唇槍舌劍的時候,加沙地帶已是一片頹垣敗瓦,老百姓正在受苦受難。 ◆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文匯報 2024年4月9日 【恒大譯站】「安理會」決議如何執行?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Security Council(簡稱「安理會」) 剛剛通過了決議 resolution,要求巴以交戰雙方在伊斯蘭齋戒月停火。除美國投棄權票vote of abstention外,安理會其餘十四個理事國均投票贊成。據媒體報道,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US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to the United Nations) Linda Thomas-Greenfield (級別相當於大使級官員)表示,這項決議並無約束力。真的嗎? 從事翻譯工作,大家處理的文件常常涉及國際關係。懂詞彙當然是必要條件,但我們還要懂一點點國際關係,方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甚至發現原文有欠精準之處。上文提到安理會的十五個理事國,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 permanent members)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 non-permanent members。請注意:安理會的常任/非常任理事國當然是聯合國的成員國 member states,但當我們翻譯member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一詞時,便要說「理事國」。那麼permanent members 跟non-permanent members又有何分別呢? 常任理事國有power of veto 現時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中、英、美、法、俄。自安理會成立以來,這五個國家便是常任理事國,任期沒有結束之日,所以是permanent。順帶一提,前蘇聯解體之後,其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便由俄羅斯聯邦充任。至於10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只有兩年,要定期改選,所以是non-permanent。常任理事國跟非常任理事國的最大分別之一,是前者可以行使否決權 power of veto。簡而言之,如果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即使其餘十四個理事國 (包括常任和非常任))都投贊成票,決議還是不能通過。事實上,在過去幾個月,安理會已不只一次就停火決議表決,但都因為有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而無法通過。上文提到的決議得以通過,是因為美國投了棄權票而非行使否決權。那麼安理會通過的決議是否具有約束力呢?根據《聯合國憲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一宗案件由具有司法管轄權 jurisdiction的法院審理,法院不僅僅是作出判決,還有一套機制確保法院的判決得以執行。以香港特別行政區為例,假設特區法院判被告罪名成立,並判監若干年,懲教署便會負責執行有關刑罰。法律之所以具有約束力,不僅僅因為法院會作出判決,還因為這項判決能夠得以執行。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法院的判決無法執行,那麼這項判決還有實際意義嗎? 當然,國際關係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即使安理會通過了一項有約束力的決議,這項決議能否切實執行卻是另一回事。在執筆之時,以色列仍無意停火,更有意進攻拉法。讀者可能會問:如果以色列根本視安理會的決議如無物,那這項決議還有實際意義嗎?更何況安理會並非一個法院。當然,理論上聯合國可以向成員國實施制裁。 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安理會可以採取行動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聯合國憲章》第四十一條規定,制裁辦法包括一系列強制措施, 這種情況也確曾出現過。這已經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 我不懂政治,要判斷誰是誰非,也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我只知道,各國代表在安理會會議上雄辯滔滔、唇槍舌劍的時候,加沙地帶已是一片頹垣敗瓦,老百姓正在受苦受難。 ◆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