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港推「翻譯之都」 利「帶路」灣區

港推「翻譯之都」 利「帶路」灣區

文匯報 2018年11月13日

港推「翻譯之都」 利「帶路」灣區

第一,把翻譯教育普及化,提高翻譯學生的資助,人數多了,自然會產生一些「尖子」,整體的翻譯水平也會提高。第二,也是錢的問題,投入大量資源給大學的翻譯課程,提升教研人才質素,鼓勵資助翻譯學生到外國學習,使他們不但可以訓練語言,也可以熟悉當地文化,成為真正的雙語、雙文化專才。

恒大翻譯學院的學生,每年暑假都有機會去北京或倫敦學習,校方也為學生提供部分費用(因經費問題,資助不多,只屬鼓勵性質)。

政府若能較全面的提供學費、旅費和生活費,定能吸引更多學生到外地學習,提升他們翻譯和雙語、雙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一面倒推動創科,注入大量金錢、人力和物力,對於人文學科則採取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讓它自生自滅。香港是一個高度的務實社會,這是無可厚非,也是香港生存之道。其實,人們常常忽略人文學科的重要性。

科技是一種事實(fact)或資料,作為謀生的技能,當然也非常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也要依靠科技的發展,但科技需要人文學科去詮釋,才可以成為真正的「知識」(knowledge)。很多時人文學科也是一種制衡,調整科技無節制的過度霸權。例如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和大數據(big data)的濫用所造成的弊端,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人文思維和對知識的真正了解。

翻譯成產業 融國策發展

假如政府有心和用心地扶植翻譯教育,大有機會把香港發展為「翻譯之都」(這裡借用政府的慣常用語government speak)。不是誇誇其談,翻譯教育可以變為一種產業,既用於內銷,也易於出口,好像英國人把英語教育變成很成功和有利可圖的產業一樣,同時也可以輸出香港文化,提升香港在國家和國際的地位。對國家日益增長的對外貿易,大灣區的發展和「一帶一路」的國策等,都無往而不利。

根據Nimdzi研究和顧問公司估計,2018年全年語言服務(LSP)的市場銷售量是500億美元,這還是一個保守的數字;到了2022年,市場銷售量更會高達665億美元之多。

政府不是說過要把香港發展為地區的教育樞紐(regional education hub)嗎?回顧十多年前,香港的大學是中國和亞洲區首屈一指的,但政府那時期還要削減大學的經費,還設立了不少限制性的關卡,使大學發展停滯不前,現在其他地區的高等教育已經迎頭趕上,甚至超越我們,例如內地和新加坡等地的大學在排名上已經比香港的大學優勝。趁着我們的翻譯教育還有優勢,正是一個大好機會,政府應該責無旁貸地大力支持,不要失之交臂,不難使香港再度出人頭地。

(二之二)

香港恒生大學 常務副校長及翻譯學院教授 方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