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譯經走向「雲端」

譯經走向「雲端」

文匯報 2016年4月20日

譯經走向「雲端」

佛經翻譯是中國歷史上重要之翻譯活動,對佛教傳播及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釋尊在印度說法,後結集成佛經,再輾轉傳入中土,兩地語言風俗有別,翻譯應運而生。

一般認為譯經活動始於東漢,兩晉南北朝持續發展,隋唐步入巔峰,宋代後式微,前後千年之久。古代譯經大師(如鳩摩羅什及玄奘)建立了翻譯團隊(又稱「譯場」),譯員各司其職,把大量佛經由梵語或西域語言譯成漢語,對佛教漢傳有重大貢獻。

帶動佛學「全球化」

不過,佛經翻譯並不限於古代。事實上,19世紀以降,隨著世界各地對佛教興趣日增,加上佛學漸成獨立學科,相關研究興起,譯經活動早已走出古中國,至今不斷發展,遍及世界各地,涵蓋古今中外語言,僧人、佛教徒及學者均參與其中。譯者把不同佛籍譯成現代語言(西方語言及現代漢語),其中包括巴利文及梵語佛典、古漢語及藏文等佛經譯本,以及古代中日僧人所撰寫之漢語佛籍。更進一步來說,翻譯範圍還擴展至現代佛教著作,例如當代高僧大德之勸世文字及學術論著等,均陸續譯成各國語言,令更多人認識佛教。

展望未來譯經事業,各界不妨先深入研究現代佛經譯本,比較各譯本得失,擇優而取;同時整理待譯之重要佛籍,籌劃未來譯業。此舉有助於建設現代語言之《大藏經》(如英語《大藏經》),方便講經弘法及學術研究。

除此以外,網絡科技急速發展,也有3點值得注意:其一,譯者可參考古代譯場分工,建立「雲端譯場」,鼓勵合作譯經,集思廣益;其二,建設線上跨語言佛學資料庫,方便譯者查找資料;其三,網絡弘法漸成風氣,網上講經文字及影音片段日增,要讓法雨均霑,此等媒體之翻譯工作實不容忽視。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商務翻譯課程總監 蕭世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