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恒大譯站】科技提供靈感 人類主導創造

【恒大譯站】科技提供靈感 人類主導創造

文匯報  2023年10月31日

【恒大譯站】科技提供靈感 人類主導創造

上次提到,人工智能對翻譯的基本原則提出了質疑——如果機器能夠實現高度的準確性,那麼,長期以來一直是翻譯理想的等值觀念(equivalence)又應如何對待?或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是否應該採用其他價值觀取代等值?譯者應否或能否準確複製原文,抑或進行修改?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翻譯研究長期囿於關注語言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一次「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專注研究翻譯與文化。與此同時,翻譯工具主義,即翻譯僅僅是重現原文內容的工具,受到了質疑:逐漸傾向消解原文和譯文的二元對立,翻譯從對原文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其實可以通過譯者的創造性語言運用而轉化。

這又帶出了一些問題:語言構成的文本,甚至於概念擴大至人類的思維,是否可以有效地進行無中介的傳輸?如果翻譯因人而異,譯者作為中介者的角色是什麼?

譯者可發揮主動性

現時的翻譯研究還有一個趨勢, 把注意力集中於「譯者轉向」 (Translator Turn),着力探討譯者的角色和翻譯的過程,也就是譯者的意圖和主體性對產生目標文本的影響,重點在於創造行為,以及源於譯者的產生譯文文本的能力和意識。

換句話說,就是譯者的主動性。這主動性驅使譯者介入,賦予譯者在傳遞過程中改變或「改進」原文文本的權利,令他們可以充當中介者來「創造」目標文本。在手法方面,譯者通常利用創作翻譯 (transcreation) 和本土化 (localization),特別適用於廣告、電子遊戲等領域,旨在滿足受眾的需求。

有趣的是,著名象徵派詩人查理斯·波德賴爾(Charles Baudelaire)在他的《藝術之鏡》(1859)中對攝影有這樣的評論:「如果讓攝影在某些功能上對藝術做出增補,它很快就會完全取代或破壞藝術。這要多虧愚昧的大眾,他們是攝影的自然盟友。所以,是時候讓攝影重拾它真正的職能,即是作為科學和藝術的僕人,但是一個非常謙卑的僕人……然而,如果我們容許它去侵犯或擾亂一些難以觸摸的領域和想像的世界,或者那些價值完全取決於加入了人類靈魂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那就更糟糕了!」

雖然波德賴爾嚴厲地譴責攝影,但他仍然認為攝影還有服務性的功能。我們也不必如此悲觀。人工智能翻譯可能會限制想像,就像人工智能藝術抑制創造力一樣,但我們卻不應該抵制科技,而是擁抱它,尋找和利用它各方面的好處,一如《捕捉瞬間》展示了畫家和攝影師如何超越攝影的極限。

在未來的日子,人工智能只會變得更為有用和高效能。雖然人工智能的譯文傾向單調(同質性),未能完全表達隱藏的意義和差異,或者原文微妙之處,但假如能夠充分利用它的速度、「準確性」以及相應的成本效益,可以幫助譯者一臂之力。科技應該作為我們的助手,或者作為提供靈感的工具,為我們服務,而不是妨礙創造力的障礙物。

正如名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說:「攝影揭示,繪畫創建。」在這機器與人的鬥爭之中,人類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始終不可或缺。

◆ 方梓勳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