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譯站】發展文藝產業 翻譯不可忽視
文匯報 2024年12月3日
【恒大譯站】發展文藝產業 翻譯不可忽視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本周出爐,提出香港文化「一本多元」,以中華文化為軸,承載非華裔社群的各種文化元素,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雅俗共融,兼收並蓄,發展出具有世界視野的香港文藝景觀,務求別出機杼。既要弘揚中華文化,翻譯自然加倍重要,尤其如何介紹中國傳統藝術的名稱和概念,超出語言的考慮,涵蓋藝術理念、身份認同、文化政治的問題。
回想5年前,香港戲曲中心開幕,是西九龍文化區首個表演藝術設施,惟英文命名就教人議論紛紛。最初有三個構思,分別為Xiqu Centre、Chinese Opera Centre及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Centre。有部分人認為 Xiqu Centre較能反映中國戲曲的內涵精髓,亦有部分人認為Chinese Opera Centre較能有助將戲曲推到國際舞台。經過超過十年的討論,戲曲中心的英文譯名最終定為Xiqu Centre。
爭議的重點在於「戲曲」一詞如何翻譯:究竟Xiqu抑或Chinese Opera方為正確?Xiqu是普通話拼音,最初源於香港藝術發展局在1990年代訂立了戲曲界別,包括粵劇、昆劇、京劇及地方戲等,當局認為以Chinese Opera來概括並不恰當,改以Xiqu Group作為內部文書使用的英文譯名。其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諮詢文件(2006年及2008年)亦擬以Xiqu Centre為場地名稱。
歌劇戲曲有異有同
首先必須釐清西方歌劇及中國戲曲的定義。Opera的中文譯名一般為「歌劇」,音樂學(Musicology)學者大致認為歌劇是綜合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並以歌唱為主的戲劇。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則認為理想的歌劇是要創造一種普遍的藝術,把音樂、詩歌、舞蹈、雕塑、建築等各門藝術熔於一爐。歐洲不同地區的歌劇各有獨特的風格、特點及曲式,這是歌劇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關鍵。至於「戲曲」的定義,近代學者王國維將戲曲定義為以歌舞演故事,構成元素包括演員妝扮表演、詩歌、舞蹈、代言、故事、雜技、音樂及說唱等。西方歌劇與中國戲曲無論藝術內涵、規則組合、呈現形式、曲種及意境上,的確有明顯的差異。
支持Xiqu的論者大多堅信中國戲曲的獨特,決非與西方歌劇同類。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認為,Chinese Opera不能完全及正確表達戲曲的藝術內涵,例如西方Opera不會有翻、騰、跌、撲的動作。中國功夫若譯為Chinese Boxing並不正確,正如點心現今一般譯成Dim Sum,而非Chinese Snacks,而日本的Kabuki亦不會被譯成Japanese Opera。香港樂評人周凡夫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已公開批評市政局將戲曲譯為Chinese Opera極不恰當:「Chinese Opera應該是指以西方歌劇形式、語法來創作中國題材的『中國歌劇』,如香港中樂團委約香港作曲家林聲翕創作全男班的《易水送別》、旅美華裔作曲家黃若創作的《中山逸仙》、去年香港歌劇院演出的《趙氏孤兒》⋯⋯香港作曲家陳慶恩作曲的《蕭紅》等等都是Chinese Opera,所以如將中國戲曲亦譯為Chinese Opera,豈非亂晒大龍(產生混淆)」? (二之一)
●陳嘉恩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