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自己不如問「啞老師」
文匯報 2018年4月18日
信自己不如問「啞老師」
凡是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上需要運用語言的人,都必須翻查語言工具書,翻譯和語文學生自然屬於這類人,其實翻譯和語文老師又豈能例外?道理雖然明擺著,現實卻是學生懶得去查,老師則不屑去查。學生對自己要求太低,老師對自己信心太高。
語言是語言社群大多數成員約定俗成的共同習慣,這些習慣就是規律。不論你以某種語言為母語還是外語,都必須尊重那種語言的規律,而工具書就是語言規律的紀錄。我們只要不能百份之百確定某個語言現象正確,就應該翻查工具書。
英文影響 難辦對錯
語言有兩大要素,就是語法和詞語。語法問題可以查語法書,詞語問題自然要問詞典這個「啞老師」了。中文似乎還沒有全面而易明的語法書可供參考,詞典則始終在用法闡釋方面不夠詳盡,所以只好靠個別權威著作解決某些問題,並藉互聯網找尋名家用例,自己把規律分析出來。雖然我們是中國人,多少可以依靠語感,但是現代白話文太受英文影響,真正能分辨對錯、好壞的人其實不多,所以千萬別以為自己的中文毫無破綻。
英文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外語,充其量是第二語言,所以我們絕不能單憑語感作判斷依據。即使是那些從小就大量接觸英文的華人,其聽讀「輸入量」仍然無法跟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相比。語感是從聽讀來的,「輸入量」不足,語感自然不可靠,學生老師皆然。老師肩負指導之職,更應如履薄冰,稍有疑問即須翻查工具書。
英文語法書精彩紛呈,有分析精細的參考型語法書,也有方便教學的實用型語法書。
詞典方面,我認為最實用的是學習型詞典。大型詞典只在查閱難詞或常用詞的生僻義時有大用,而我們日常須查的卻是常用詞的常用義。學習型詞典正是這方面的專家,其中關於用法模式的資料從語料庫分析而來,論可靠程度,即使是最博學的英美人士也無法相比,更何況我們?為人老師的,最需要留意的正是用法模式。
學習或使用英文詞語,切忌只著重意思而忽略用法模式,否則用起來往往不合語言習慣也不自知。例如,「try to do something」跟「try doing something」就是兩個不同的模式,意思不同,前者指「努力」、「設法」,後者才是「嘗試(看看效果如何)」。
又例如,「consider」和「regard」有一個相同的意思,其相應的模式卻不同,要說「consider somebody/something (to be) something」和「regard somebody/something as something」, 「consider」最好不用「as」, 「regard」必須有「as」,不要受「consider」影響而以為「regard」無需「as」。
另外,也不能因為同一個詞的某個意思而影響另一個意思的模式。例如「market」若指實體的市場,前面該配「at」或「in」,而「on the market」則是「出售」、「有售」之意。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 池威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