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恒大譯站】譯員「隱身」工作 口譯獨具魅力

    文匯報  2024年1月16日 【恒大譯站】譯員「隱身」工作 口譯獨具魅力 口譯是一種語言的互動(interaction),轉化(exchange)和再詮釋(reinterpret)行為,互動的各參與方對譯員的工作自然存有一定期望。在各國或者國際性的譯員協會章程中,均可以發現這種對於譯員規範行為的期望,具體表現在設立了一些規範性(prescriptive)要求。比如國際會議譯員組織(AIIC)、國際專業口筆譯員協會(IAPTI)都在某種程度上明確要求口譯員必須保持中立,不對講話內容進行評價或添加個人觀點,維護職業保密性。 法國譯者協會(SFT)《口譯專業倫理守則》第一章總則第二條即規定「口譯者進行翻譯必須嚴謹,精確且完整無改動」。美國譯協(ATA)和澳州譯協(AUSIT)的專業行為準則均強調保密性、中立性和專業素養。加拿大口譯協會 (ATIA)則認為口譯員應保持中立、客觀,避免受主觀因素影響。 中國翻譯協會也在《職業譯員道德規範》「行為中立」一條中要求「口譯員及手語譯員在翻譯過程中,除了對可能造成誤會的文化障礙進行必要解釋外,不應對任何人和事發表意見或給予建議。除必要的資訊確認,譯員不應打斷或介入談話。」 由此可見,「客觀中立,無有偏頗」是對於口譯員角色的一項基本行為規範和社會期望。 口譯講求準確、完整與忠實 幾乎所有類型的描述性(descriptive)口譯研究都存在一種共識,即在實際從事口譯工作的過程中,譯員角色不太可能是僅僅簡單參與語言轉換或者中立。中立性或譯者「隱身」作為一種約束性規範,雖然是以絕對的形式提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只能盡力而為。 無論是教授口譯的專業院校,或者行業協會都確切規定口譯員應該「隱身」,但實際上,個體譯員只能在某些情況下做到完全中立或「隱身」。 儘管絕對的客觀中立在口譯中甚少存在,但無論是中立性、忠實還是「隱身」的要求,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希望口譯員能夠將說話人表達的目的和概念,準確(accurate)、完整(complete)與忠實(faithful)地傳遞給彼此,要求譯員本身最小程度地干擾原語表達者的意涵,盡可能準確、全面、完整地將意思傳遞給譯入語聽眾。 在外事活動的口譯中,這一原則或許會被輕微地進行調整。比如,中方譯員要敏感地聆聽並捕捉到譬如“Nansha Islands”與“the Spratly Islands”, “Diaoyu Islands”與“the Senkaku Islands”這些英文用詞在外事立場上的區別,謹慎並成熟地正確選擇傳譯。 筆者曾經有幸在2018年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莆田)中,獨自承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世班禪大師額爾德尼·確吉傑布會見蒙古國代表團時的交替傳譯任務。在班禪大師與外賓一小時的會談過程中,譯員既要用英文準確表達班禪大師富有禪機、智慧和佛理的中文意涵,又要對外賓用英文陳述的一些敏感議題或用詞,以最恰如其分且得體的中文表達進行轉化或弱化。 在譯員事先無法獲知任何會談綱要,亦無法提前準備的前提下,這是比較緊張和充滿挑戰的實戰任務。會談結束後,外賓剛剛離場,滿懷慈愛、充滿法喜的班禪大師主動對我點了點頭道:「你今天真是辛苦了啊……」那一刻,作為譯員的快樂與自豪瞬間全都湧上心頭,這也是口譯工作雖然高壓,但依然獨具魅力的體現之一吧。 ◆ 方海博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代表到訪香港恒生大學 積極開展深入合作

    2023年11月28日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代表到訪香港恒生大學 積極開展深入合作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李臻教授及國際交流及合作處代表於11月28日蒞臨香港恒生大學參與會議。香港恒生大學代表為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許溢宏教授、副校長(機構發展)方永豪博士、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學院副院長陳嘉恩博士及其他老師。 會議中兩校就強化學生交流及學術交流等方面深入探討,冀能進一步加強兩校的聯繫與合作。會議後,翻譯及外語學院代表帶領來賓參觀校園設施,簡單介紹學院課室及設備,讓來賓感受學生在香港恒生大學的上課環境。 合照 (從左至右):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交流及合作處幹部田雲飛先生、方梓勳教授、許溢宏教授、李臻教授、方永豪博士、國際交流及合作處副處長顏宏先生以及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王紅華博士。 陳嘉恩博士 (左三) 討論雙方未來合作的細節。 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蕭世昌博士 (右一) 與王紅華博士介紹翻譯及傳譯實驗室。 方梓勳教授協助李臻教授試用實驗室設備。…

    【恒大譯站】善用翻譯科技 協助醫藥譯者

    文匯報  2023年12月12日 【恒大譯站】善用翻譯科技 協助醫藥譯者 醫藥翻譯是重要的專業翻譯活動,不僅幫助不同語言背景的醫護人員與病人進行溝通,還能夠促進醫學資訊的跨語言共享和交流,加強國際合作,以便應對全球公共衞生領域千變萬化的形勢。 然而,醫藥翻譯面臨着許多挑戰。醫學術語複雜,文本類型繁多,從一般健康資訊到政策文件,再到技術性的醫學論文和報告,譯者需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 此外,醫學領域不斷發展和創新,翻譯人員也要及時掌握最新的用語,以便準確傳達原文內容。 要提升醫藥翻譯的效率,善用翻譯科技是方法之一。現時應用於醫藥翻譯的工具包括電子醫學辭典、醫學數據庫、翻譯記憶庫等,這些工具可以幫助處理醫學術語,查找相關背景資訊,甚至提供翻譯過的內容,節省重複工作。 倡設綜合平台便利檢索 目前的工具有以下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我們可以加強不同工具之間的整合,使用者不必頻繁切換工具即可獲取所需資訊。其次,我們可借助大型語言模型等最新科技,提升翻譯體驗。 在此背景之下,筆者提出了「英漢醫藥綜合翻譯平台」。此平台一方面整合醫藥翻譯相關的電子資源,涵蓋中西醫學領域,方便譯者檢索資料;另一方面運用人工智能模型,自動生成譯文初稿,供專業譯者參考或進一步編輯,提升翻譯速度和準確程度。 這個平台的特色之一是提供多個翻譯選項,讓譯者進行對照和比較,以便選取最佳版本,或者將它們組合為新的譯文。以下是取自衞生署新聞公報的原文例句,電腦提供了三個譯本供用戶參考: 茄科生物鹼能引致抗膽鹼能病徵,包括視力模糊、口乾、頭暈,以及神志不清,嚴重可導致死亡。 1. Solanaceous alkaloids can cause anticholinergic symptoms such as blurred vision, dry mouth, dizziness, and confusion, which can be severe enough to lead to death. 2. Blurred vision, dry mouth, dizziness, and confusion are among the anticholinergic symptoms caused by solanaceous alkaloids,…

    【恒大譯站】國際組織縮略語「與時並進」

    文匯報  2023年11月28日 【恒大譯站】國際組織縮略語「與時並進」 據新聞報道,應南非總統拉馬福薩邀請,11月21日晚在北京舉行了金磚國家領導人巴以問題視像峰會。 我常常提醒同學,從事翻譯和會議傳譯工作,往往會碰到很多國際組織的縮略語,大家不僅要知道如何翻譯,更要留意這些組織的最新發展,因為縮略語的寫法和意思也會隨之而改變。 經濟學家「發明」金磚國家 金磚國家的英文名稱是BRICS,這個縮略語是將巴西 (Brazil)、俄羅斯 (Russia)、印度 (India) 、中國 (China) 和南非 (South Africa) 這五個國家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各位也許有所不知,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2001年,聽說是由投資銀行高盛的一位經濟學家「發明」的。 當時南非仍未加入,所以這個組織的英文名稱沒有“S”,是BRIC而非 BRICS。這位經濟學家認為BRIC 的經濟增長會比七國集團 (Group of 7,簡稱G7) 更快。想必因為這個縮略語的讀音跟 “brick”一詞相近,所以中文是「金磚四國」或者「金磚國家」。 南非在2010年加入這個組織後,其英文名稱便從BRIC變成了BRICS,所以中文是「金磚五國」或者「金磚國家」。 在今年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BRICS邀請了沙特阿拉伯、伊朗、埃塞俄比亞、阿聯酋、埃及和阿根廷加入,預計這幾個國家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成為金磚國家的成員國。這個組織旨在深化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甚至有人認為,BRICS可以跟以美英為首的七國集團分庭抗禮。 數字是不會說謊的,根據BRICS 的資料,截至2023 年,其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佔全球的31.5%,而G7 成員的GDP 則佔全球的30.7%。 金磚國家這個組織的另一個重要發展,就是在2015年成立了新開發銀行 (New Development Bank,簡稱NDB)。這個金融機構旨在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提供基建和可持續發展項目所需資金。 對,你沒有看錯,所用的正是可持續發展這個「時髦」的名詞。這些工作過去不是由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組織負責的嗎?各位想必記得在中國倡導下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簡稱AIIB) 和絲路基金 (Silk Road Fund),都是發揮相同的作用,現在還多了一家新開發銀行。 中國經過了40多年的經濟發展,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可以造福世界。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難怪有些國家一聽到AIIB和NDB等縮略語就會有點渾身不自在。 據稱總共有40多個國家希望加入BRICS,我們採用金磚國家這個名稱,就不用經常更改,反正四個國家是國,40多個國家也是國。 ◆ 張敬文博士(香港恒生大學 翻譯及外語學院兼職講師)…

    翻譯及外語學院師生茶聚

    2023年10月6日 翻譯及外語學院師生茶聚 2023年10月6日傍晚,翻譯及外語學院為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碩士課程與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的學生舉辦師生茶會。 是次茶聚為學生提供了與學院教員交流的絕佳機會,學院院長、兩個碩士課程的課程主任及老師均有出席。學生能夠藉此機會與同學及師長聚首一堂,好好交談,培養友誼,從而互相認識,整個聚會氣氛融洽熱鬧。 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與學生合影。 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暨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碩士課程主任陳嘉恩博士鼓勵學生體驗校園生活。 學生與方教授、陳博士、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蕭世昌博士、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課程副主任王紅華博士、學院學業導師蕭世友博士合影。…

    【恒大譯站】西雅圖也叫「喜丫頭」 漢語譯名異趣多

    文匯報  2023年11月14日 【恒大譯站】西雅圖也叫「喜丫頭」 漢語譯名異趣多 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樣的文字生出不一樣的翻譯,這是翻譯好玩的地方。同為漢語,粵語跟普通話的人名和地名譯法,就大異其趣。 粵語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好地保留了古漢語的特徵;源於北京官話的普通話則只有四個聲調。在韻尾發達的粵語中,收尾的輔音就有-p、-t、-k、-m、-n、-ng共六個;但普通話的韻尾則只有-n和-ng兩個,比粵語少了整整四個。 因此,在普通話翻譯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多出一到兩個字,用來翻譯外語輔音。在習慣逐個音節翻譯的內地翻譯中,外語中的一些清輔音會加重濁化,特別是在翻譯發音音節特別多的俄國名字,普通話也譯得格外吃力。在粵語翻譯中,韻尾發達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就拿英國知名足球員Beckham的翻譯來看,普通話譯為「貝克漢姆」明顯加重ck和m;而「碧咸」二字的粵語讀音,就簡潔得多。 不過,不論用以「貝克漢姆」或「碧咸」來呼喚Beckham,他本人大概不會知道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因為Beckham中的h不發音,兩地的譯名都捉錯用神了。 普通話與粵語發音不同只是其中一點。在翻譯規則上,內地和香港也有些許不同。1950年代,內地開始規範翻譯,除了以前留下的一些約定俗成的譯名,外語的人民、地名等使用統一的漢字及更加標準化的翻譯,力求規範和統一。當時具體到人名的翻譯,則由新華社譯名室制定,遵從較為嚴格的一個音節一個音的音譯法,慎用意譯原則。 在1990年代前,新華社譯名室陸續出版了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法文和德文等姓名譯名手冊,1993年出版了近四千頁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 港台兩地的翻譯比較狂放,官方尊重兩地歷來的語言習慣,未有特意規範或指引譯者。譯者一向以約定俗成的譯法翻譯,也更容易出現一人或一物多名的情況。對於那些音譯出來特別長的人名,他們也不會過於拘泥於一個音節一個音的音譯法,而是適當地簡化。 人名譯法規則不同 此外,在內地人名的譯法會更注重「中外之外」和「名從主人」, 也就是說,這種譯名一出來,我們基本就能猜到名字所屬之人為外國人,甚至具體到哪國人。但在港台地區傾向於用中國的姓和名來翻譯洋名,這些漢化譯名往往耐人尋味。 我們在看港譯名「戴卓爾」或台譯名「佘契爾」,就根本沒法聯想到英國前首相鐵娘子Margaret Thatcher。「夏萍」聽起來像個瓊瑤小說的女角,其實是港譯的Audrey Hepburn;「狄龍」可不是金庸筆下的大俠,原來是港譯的Alain Delon。荷里活有柯德莉·夏萍和阿倫·狄龍,香港也有夏萍與狄龍,可謂人名翻譯的「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 不論地區、口音和翻譯規則,有些可愛的譯名總教人愛不釋手,捨不得規範掉了。巴黎周邊著名市鎮「楓丹白露」出自朱自清筆下,楓丹源於秋風氣爽、楓葉紅彤,白露指日光奔騰、露水瑩瑩,法文Fontainebleau原意為美麗的泉水,跟白露可謂絕配。徐志摩將佛羅倫斯Firenze譯作「翡冷翠」,與意大利文原意「鮮花之城」相差稍遠,卻多了一絲客居異鄉的淒清。台灣將加州Yosemite國家公園譯為「優勝美地」、英國布里斯托爾Bristol香港有人譯作「碧仙桃」,都是不可多得的雅趣譯名。 還有不少譯名記錄了華僑的海外生活,美國夏威夷的Honolulu音譯為「火奴魯魯」,此地盛產貴重的木材檀香木並運到中國,所以老華僑稱之為「檀香山」。早期還有人把西雅圖(Seattle)叫做「喜丫頭」,這種通俗的民間譯法讓人眼界大開,哭笑不得。 ◆ 陳嘉恩博士(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

    【恒大譯站】AI翻譯雖高效 人類創意難代替

    文匯報  2023年10月31日 【恒大譯站】科技提供靈感 人類主導創造 上次提到,人工智能對翻譯的基本原則提出了質疑——如果機器能夠實現高度的準確性,那麼,長期以來一直是翻譯理想的等值觀念(equivalence)又應如何對待?或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是否應該採用其他價值觀取代等值?譯者應否或能否準確複製原文,抑或進行修改?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翻譯研究長期囿於關注語言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一次「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專注研究翻譯與文化。與此同時,翻譯工具主義,即翻譯僅僅是重現原文內容的工具,受到了質疑:逐漸傾向消解原文和譯文的二元對立,翻譯從對原文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其實可以通過譯者的創造性語言運用而轉化。 這又帶出了一些問題:語言構成的文本,甚至於概念擴大至人類的思維,是否可以有效地進行無中介的傳輸?如果翻譯因人而異,譯者作為中介者的角色是什麼? 譯者可發揮主動性 現時的翻譯研究還有一個趨勢, 把注意力集中於「譯者轉向」 (Translator Turn),着力探討譯者的角色和翻譯的過程,也就是譯者的意圖和主體性對產生目標文本的影響,重點在於創造行為,以及源於譯者的產生譯文文本的能力和意識。 換句話說,就是譯者的主動性。這主動性驅使譯者介入,賦予譯者在傳遞過程中改變或「改進」原文文本的權利,令他們可以充當中介者來「創造」目標文本。在手法方面,譯者通常利用創作翻譯 (transcreation) 和本土化 (localization),特別適用於廣告、電子遊戲等領域,旨在滿足受眾的需求。 有趣的是,著名象徵派詩人查理斯·波德賴爾(Charles Baudelaire)在他的《藝術之鏡》(1859)中對攝影有這樣的評論:「如果讓攝影在某些功能上對藝術做出增補,它很快就會完全取代或破壞藝術。這要多虧愚昧的大眾,他們是攝影的自然盟友。所以,是時候讓攝影重拾它真正的職能,即是作為科學和藝術的僕人,但是一個非常謙卑的僕人……然而,如果我們容許它去侵犯或擾亂一些難以觸摸的領域和想像的世界,或者那些價值完全取決於加入了人類靈魂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那就更糟糕了!」 雖然波德賴爾嚴厲地譴責攝影,但他仍然認為攝影還有服務性的功能。我們也不必如此悲觀。人工智能翻譯可能會限制想像,就像人工智能藝術抑制創造力一樣,但我們卻不應該抵制科技,而是擁抱它,尋找和利用它各方面的好處,一如《捕捉瞬間》展示了畫家和攝影師如何超越攝影的極限。 在未來的日子,人工智能只會變得更為有用和高效能。雖然人工智能的譯文傾向單調(同質性),未能完全表達隱藏的意義和差異,或者原文微妙之處,但假如能夠充分利用它的速度、「準確性」以及相應的成本效益,可以幫助譯者一臂之力。科技應該作為我們的助手,或者作為提供靈感的工具,為我們服務,而不是妨礙創造力的障礙物。 正如名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說:「攝影揭示,繪畫創建。」在這機器與人的鬥爭之中,人類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始終不可或缺。 ◆ 方梓勳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

    【恒大譯站】AI翻譯雖高效 人類創意難代替

    文匯報  2023年10月17日 【恒大譯站】AI翻譯雖高效 人類創意難代替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最近舉辦一場名為Capture the Moment: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捕捉瞬間:藝術和繪畫之旅)的展覽,探討現當代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關係。1822年,法國人約瑟夫·尼斯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發明攝影技術,當時有些人認為,在反映現實和捕捉人類世界的形象方面,攝影會比繪畫來得更容易、直接和真實,甚至可以取代繪畫。 《捕捉瞬間》的主題很特別,就是探討和展示現當代藝術家們如何對攝影的挑戰作出反應,維持繪畫的生命力。從十九世紀開始,藝術家們通過他們的創造力,嘗試和開發了各式各樣的藝術流派,有別於當時的攝影,也超越了攝影能力範圍的作品,陸續出現的包括印象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後來又開發了寫實主義、概念藝術以及攝影與繪畫的融合,還有擬繪畫的攝影和波普藝術(pop art)等等,把繪畫藝術提升到人類文明的最高峰。 這讓我想到了人工智能(AI)對翻譯的衝擊。人工智能的崛起,挑戰人類的智慧,危及人類創造的本能。在這場人與機器的鬥爭中,人工智能更威脅翻譯工作的存亡,似乎要取代翻譯工作者。 著名畫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曾經評論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關係,他說:「攝影已經達到了一個層次,能夠使繪畫從所有的文學和故事,甚至主題解放出來。那麼,畫家們難道不可以從他們新獲得的自由中獲益,去做其他的事情嗎?」 同樣地,作為翻譯者,我們應如何對待人工智能的崛起?我們能否好像畢卡索所說的一樣,解放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情」?這些「其他的事情」又是什麼?答案在於致力於機器無法做到的事情:創造。 創造力對於翻譯很關鍵 語言必然地涉及不確定性,意義的特點是推延。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詞典提供的字詞, 並不適用於原文的語氣、內涵或其他聯想意義。這就需要想像力和判斷力去進行選擇,甚或創造新詞—— 這就是英語所說的eureka的時刻,可算是「頓悟」帶來的喜悅。 術語翻譯和數字的準確性是人工智能翻譯的強項,但它按照已採用的模式生成,因而缺乏靈活操作和思考的能力。雖然高效,但人工智能的翻譯是公式化和毫無色彩的,它的輸出往往限制了人類的創造力,偏向於從刻板的字面層次解決問題。人工智能依賴大型資料集,這意味着它大多提供規範化或「平庸」的翻譯。 另一方面,人手翻譯是非公式化的,正如語言應用一樣,視乎情況的需要,可以是無定形的,這就要依靠創造力。因此,創造力對於翻譯工作來說,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產。 創造力通過想像產生原創,通過新穎和不尋常的想法開發新事物。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得(Immanuel Kant)把藝術天才視為創造力的典範。他認為當想像遠離人所擁有的概念,在無限制的相互作用語境中,將原材料轉化為超越個人理解的產物時,創造力便得以展現。 人工智能翻譯雖然具備生成的能力,但缺乏想像和解釋的衝動,譯文的特徵是統一和整齊,缺點是淡然無味。翻譯理論家勞倫斯·文圖提(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 闡釋學(Hermeneutics)軸線,以便區分人手和機器翻譯。他認為「工具主義強調不變、再現或轉移,以及某些組合的不可翻譯性,而闡釋學模型強調變異、解釋和可翻譯性」。人工智能無法進行解釋性的行為,而人工翻譯則可以兼顧和考慮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等重要的元素。 ◆ 方梓勳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

    【恒大譯站】濫用「存在」 造句生硬

    文匯報  2023年10月3日 【恒大譯站】濫用「存在」 造句生硬 筆者以前談過,近數十年來大家喜歡濫用「存在」來做及物動詞,代替「有」後接名詞,已經積非成是。例如,「因為存在考試這種制度,所以沒辦法,必須得學習」,這句的「存在」改為「有」會自然得多。「存在」的濫用問題其實並非如此簡單,現在續談。 中文本來有這樣一個句式:「地方+狀態動詞+事物。」語法書常舉「台上坐着主席團」作例句,換作普通句式是「主席團坐在台上」。「存在」是狀態動詞,可以用於這個句式,但留意句首應為表示地方的詞語。第一段的例句那種大行其道的「新興」用法似乎是從英文來的,例如「There exists a risk of oil spill」,而這個英文句式其實屬於正式語氣或文學風格,並不常用,使用頻率遠遠不及「存在」的及物動詞用法。 處處有「存在」其實很奇怪 「存在」遭嚴重濫用,其用法已經超出「有」甚至超出動詞範圍。例如,「如果你實行這個制度,不存在不知道有人在管道內」,這句的「不存在」應該改為「不可能」,若勉強當「不可能有」解讀,則至少要在句尾加上「的情況」,使「不存在」後面的部分變成名詞詞組。 不知不覺間,「存在」已經進軍名詞領域了。「存在」的名詞用法,源頭可追溯至英文的「entity」,若所指事物無法歸類,「存在(entity)」便可派上用場,例如「神是超出人類理解能力的存在」。不過,純粹從語文角度看,這句的「存在」確實可以刪去。很多人受這個用法影響,本來所指事物可以歸類,也被用上「存在」。例如「九陽一派認為,九陽神功增益奇快、生生不息,是無敵的存在」,「存在」可具體寫為「功法」;「論演技,她或許是這個節目中最強的存在」中的「存在」其實是「人」,這兩句的「存在」若直接刪去會較為簡單明瞭。 以下這句「存在」則更應刪走:「她們把你的存在當作一種提高自己身份的資源。」 考考讀者,「邵雍在命理界裏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句可以怎樣修改?答案:可以把「是神一般的存在」改為「是神一般的人」或「有神一般的地位。」 「存在」的名詞用法有其他英文源頭,相信大多數使用者不自知用了「英式中文」。例如,「某國企圖增加在區內的軍事存在」的「存在」源於「presence」,可改為「實力」;在「劉翔絕對是現象級的存在」這句中,「現象級的存在」整個詞組其實就是「phenomenon」,可改為「出類拔萃的人」,甚至連「人」也刪掉。 最後請看這句:「對於人體來說,水是僅次於氧氣的存在。」其中的「存在」究竟源於什麼,我也說不上來,大概可以這樣修改吧:「論對人體的重要,水僅次於氧氣。」 但願所有濫用的「存在」都不再存在。 ◆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高級講師 池威霖…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