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切記「詞無定譯」 翻譯根本原理

切記「詞無定譯」 翻譯根本原理

文匯報 2019年5月29日

切記「詞無定譯」 翻譯根本原理

曾經有人以自己編譯的大型英漢詞典為藍本,倒過來編纂標示英語對應詞的漢語詞典,以前者的漢語譯文為詞條,原來的英語詞條則搖身一變成為英語對應詞。編纂者未有明言箇中的玄機,但這個匪夷所思的「逆向操作+一物二用」的方式卻最終難逃高人的法眼,一經曝光即引起詞典學界中人猛烈抨擊。

可能有人會問:這種編纂詞典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妥,是不是詞典學界的學者太墨守成規,一味排斥創新思維?非也。這件事不但關乎詞典學的學理,而且牽涉語義劃分的雙語對比,與翻譯的根本原理更有莫大關係。

英語字詞的某個意思,在漢語裡未必有相應的獨立說法。英語某個意思若無相應的漢語說法,其漢譯就只能是一種解釋、一種臨時的組合,而非漢語某個字詞的本義,亦非慣用的漢語字詞或詞組。例如,在那部作為藍本的英漢詞典裡,「lash」條下有個意思的譯文是「突然的有力打擊」,編纂者就拿來作「打」字的義項,但「突然」、「有力」等並非「打」字詞義所固有的元素,更沒有其他詞典會在義項裡用上「打」字本身。

直譯「使毫無」 違漢語字詞

編纂者甚至因為藍本的「drain」條下有個例句用了「……使……毫無……」的方式來翻譯「drain」的意思,於是竟然就直接拿「使毫無」來做詞條,其英語對應詞正是「drain」!「使毫無」顯然不是漢語的固定組合,這就大大違反了以漢語語言習慣為本的原則。(以上兩例引自詞典學者的論述。)

同樣道理,漢語字詞的某個意思,在英語裡也未必有相應的獨立說法。不同語言社群的人,即使面對的客觀世界完全一樣(這其實不可能),也會因應各自的習慣,把客觀世界按不同的方式劃分(同一個餅有不同的切法),從而產生各自的字詞和語義系統。因此,兩個語言的字詞和語義系統之間會有交錯、重疊,但絕不會完全對應。例如,漢語的「羊」字就沒有英語對應詞,英語至少要分為「sheep」和「goat」,顯然是因為英語人士不習慣把這兩種動物視為同一個類別,自然就不會為這個類別作一個叫法了。

兩個語言的字詞和語義系統不會完全對應,這點是翻譯初學者必須明白的根本原理。說穿了,就是「詞無定譯」背後的道理所在。正因為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所以不能拋開原文的語義搞「一詞一譯」,以為「apple」必然是「蘋果」、「school」必然是「學校」、「送」必然是「give」或「send」。若連「詞無定譯」也掌握不了,翻譯絕對入不了門。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