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隱士與獅子
文匯報 2016年5月18日
翻譯、隱士與獅子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常見一位清癯的老人,禿頂,束著白鬍子,身披暗紅樞機袍,或僅以粗蔴布蔽體。他獨坐山洞或書房裡,埋首厚厚的書本,案上有個骷髏頭,跟前伏著一頭雄獅。
他就是傑羅姆 (Jerome) ,古代西方教會的博士,後來因貢獻良多而獲教會封為聖人,故又稱聖傑羅姆。他是翻譯的守護神,每年9月30日為「聖傑羅姆日」;英國一家專事翻譯研究的學術出版社,亦以聖傑羅姆命名。
傑羅姆的貢獻首推拉丁語的武加大譯本 (Vulgate),8世紀以後,該譯本得到普遍承認,1546年,特倫托會議 (The Council of Trent) 將該譯本批准為權威譯本;現代主要的聖經版本,如英語威克利夫 (Wyclif) 譯本,即源自武加大譯本。
糅合通俗語 費時23載
武加大譯本問世前另有舊拉丁文譯本,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不單因為武加大譯本註釋精準,考究細緻;而且聖傑羅精通古典拉丁文,並糅合當時普羅大眾所用的通俗拉丁語,譯成武加大譯本,文學價值甚高。
傑羅姆謙遜自恭,是後世譯者的楷模。他博學多聞,有時也難免誤譯,卻敢於承認,務實地考究和修正。另一方面,他指出譯文是否準確,端賴原文是否可靠,他仔細考證舊約和新約的希臘文譯本,後來又按照希伯萊文譯本,重新把聖經翻譯成拉丁文,歷時23年。
外來文化非猛獸
話說回來,傑羅姆一介書生,跟前為甚麼伏著雄獅?中古故事相傳,一天雄獅闖進修道院,僧侶四散,傑羅姆卻看到牠受了傷,替牠拔去爪上的刺,雄獅從此忠心侍候在側。外來文化可不是猛獸,翻譯工作也不必是馴服。像傑羅姆般的溫柔、耐心和睿智,更能使不同文化共存、共融和共榮。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副教授 陳嘉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