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翻譯不能忽略情態

翻譯不能忽略情態

文匯報 2018年6月13日

翻譯不能忽略情態

網上經常流傳不少誤譯的截圖,有關餐牌和標示牌的尤其多,讓人啼笑皆非,但無傷大雅,不妨以之為樂。但有些誤譯卻可引致嚴重的後果,其中一宗較多人提到的,與人民幣幣值有關。

2005年,一名駐香港的內地記者撰寫了一則財經新聞,交給譯員翻譯成英文,譯員因誤解原文的意思,加上語氣和態度表達不當,引起外匯市場大幅波動。

譯文中提到,中央政府決定讓人民幣在一個月和一年內分別升值約1%和6%,以縮減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錯譯導致市場波動

文章刊登後,在西方媒體廣為流傳,海外交易員閱畢後大驚,馬上拋售美元,買入日圓等亞洲貨幣。誰料原文作者在文中所指的,只是憑遠期匯價推算的數字,而並非中央政府公布的實際舉措。事件澄清後,交易員才補回美元。

談到匯價,還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翻譯現象,就是中文的「升值」表達不了英文「appreciation」與「revaluation」的分別,「貶值」也表達不了「depreciation」與「devaluation」 的差異。但這個問題暫且不談,我們先探討一下從這個誤譯學到的一課。

這宗誤譯除了反映正確理解原文的重要外,也說明了我們翻譯時必須留意情態(modality)。簡單來說,情態是作者對於某個命題的主觀態度,例如作者認為某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對其有多確定。

須兼顧原文作者立場

初學翻譯的人經常忽略這一點,只顧翻譯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不在意原文作者對事情的語氣、態度和口吻,但這往往對於理解文章的整體意思至為關鍵。

要表達情態,有好幾種方法,可以用形容詞、副詞或狀態動詞,但在英語裡,較多人討論的,是情態動詞(modal verb)。英語的情態動詞,大家小時候就學過,一般寫文章都會用到,但其實情態動詞的用法和翻譯並不是那麼簡單、直接。

中文裡沒有完全對應英文的情態動詞,但有功能相近的能願動詞。假若我們只有一詞一譯的概念,每每把「should」、「may」、「would」和「can」分別譯成「應該」、「可能」、「會」和「可以」,很可能會表達得不妥當。

以下是從網上Merriam-Webster Learner’s Dictionary抽出來的例句,都是「can」的用法:

  1. A weight lifter can lift a very heavy weight.
  2. I don’t think he can still be alive.
  3. You can do it tomorrow if you like.
  4. I can barely hear you.

以上四句裡的「can」意思是否都一樣?仔細想想會發覺是不同的概念,第一至第三句的「can」分別大概表示能力、可能性和允許,而第四句的是與感觀動詞連用的特別用法。把這些用法都譯成「可以」是否最好的譯法?恐怕翻譯沒有那麼簡單吧。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 梁峻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