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Category Archives: Our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2016

    龜兔賽跑與翻譯

    文匯報 2016年11月2日 龜兔賽跑與翻譯 翻譯有沒有天才?當然有。不過,跟其他所有技藝一樣,天才不可恃。我自相矛盾嗎?不是。以下我試用《龜兔賽跑》這個寓言來說明一下箇中道理。 寓言的內容大家想必耳熟能詳,毋庸細述。我打算借用其中的兔子代表天才,烏龜代表庸才。論跑步速度,兔子的實力遠在烏龜之上,這點相信沒有人會提出異議。那麼兔子輸在哪裡?輸在付出努力的時間實在太少了。 假設兔子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只要烏龜用於奔跑(如果稱得上奔跑的話)的時間10倍於兔子也不止,那麼烏龜便會獲勝。(這個並非科學論辯,其他因素姑且不論。) 庸才靠努力不輸天才 同樣道理用於技藝的學習而言,天才與庸才相比,縱使潛力遠非同儕所能及,一旦恃才傲物,學習毫不用心,便很容易會落得兔子的下場,而庸才只要戮力而為,願意付出10倍、百倍的努力,即使未必能成為絕世高手,至少也能達到中上的水平,應付一般情況遊刃有餘。這個是潛力、努力跟學習成果之間的道理。 以翻譯技藝的潛力而論,語言能力、百科知識、聰明智慧、心思慎密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其中一兩項勝人一籌的不算稀奇,各方面都出類拔萃的已不多見,綜合起來潛力比普通人超出數倍的更近乎不可能,何況十倍!由此可見,即使自問資質平庸,也不要自卑,只要加倍—不是加10倍—努力,學有所成絕非難事,勝過別人與否倒千萬不要執著。 「一萬小時定律」仍有效 實力比同儕略高一兩籌的學生不難碰見,奈何這類學生卻會因為在起始階段容易取得好成績而掉以輕心,漸漸被平庸無奇卻努力學習的同學趕上甚至超越。這種情況實在屢見不鮮,相信在其他範疇教學的老師也有類似經驗。 行文至此本該打住,不過估計有讀者會心中嘀咕,質疑天才不努力固然不會成功,但庸才努力則未必成功。其實不用多疑,因為有人研究過大量所謂天才個案,得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門技藝的一流人才,必須經過一萬小時的專門訓練,沒有天才可以例外;只要跨得過這個門檻,就必然成功,毋須是天才。(當然至少必須達到普通人的程度。)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 池威霖  …

    英國脫歐 英語留歐?

    文匯報 2016年11月16日 英國脫歐 英語留歐? 英國於6月舉行脫歐公投,贊成脫歐的一方以些微票數勝出。如無意外,英國政府將於明年初啟動脫歐程序。英國脫歐對歐洲以至環球經濟固然會產生深遠影響,這個本屬政經範疇的問題,原來也關係到英語在歐洲的地位。 英語在歐盟向來舉足輕重。目前歐盟有二十多個成員國,官方語言也有二十多種。每當有新成員國加入,該國的語言便會成為歐盟的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s)之一。 換句話說,要歐盟委員會為所有成員國提供筆譯和口譯服務,可以說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大家想必會問,那麼歐盟各國是怎樣溝通的呢? 英德法皆工作語言 英卻最受棒 原來歐盟委員會選擇以英語、法語和德語作為工作語言(working languages),這是因為歐盟各成員國代表,絕大部分都起碼能說這3種語言的其中之一,即他們出席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的會議,大多選擇以英語、法語或德語發言。至於會議文件,則可能會以其中一種語言草擬,再按需要翻譯成其他語言。 以某種工作語言發言的時間長短,按推論應取決於以該種工作語言作為母語的代表人數,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早前進行的調查,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歐洲議會的各國代表進行辯論時,以英語發言的時間所佔比例最高。 以歐洲議會最大政黨基督民主聯盟為例,該黨共有二百七十多位代表,其中四十多位的母語為德語,在2012年,該黨的總發言時間為428小時,其中以德語發言的時間只有77小時,以英語發言的時間卻達130小時。 習慣或難改 又怕「政治不正確」 大家也許會問,既然歐盟大部分成員國代表的母語都不是英語,那為何以英語發言的時間所佔比例卻最高?原來當歐洲議會或歐盟委員會要討論立法事宜時,負責的官員一般都會以英語發言,他們所提交的文件會以英語寫成,與會代表進行討論時也會說英語。 當英國正式脫歐後,如果大部分代表仍然選擇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 那就顯得有點政治不正確了,但大家多年來都習慣了說英語,一旦歐盟不允許各國代表以英語發言,肯定會造成不便。 國際組織選擇以哪些語言為工作語言,從來都不僅僅是語言問題,還要考慮眾多因素。事態發展如何,大家且拭目以待。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兼職講師 張敬文博士  …

    中文「肉身」 英文「靈魂」

    文匯報 2016年11月30日 中文「肉身」 英文「靈魂」 據英文報章所述,上屆港姐聽到勝出選美有助climb to an even higher social class and may eventually lead to a rich husband這種話後,回應說:I can’t be more offended. 不說對方無禮,只說「我被冒犯」,剛柔並濟,是相當到位的英文,英國人確是語言强者。 武則天在電視劇說:「到了如今,倘若說我還有一點執拗,那就是我不願意看到,大部分敵意的背後,只因為我是一個女人。」文字是中文,邏輯是英文,這種中文肉身featuring英文靈魂的新中文已經大行其道,可見英文無遠弗屆。 iPhone「愛瘋」 YouTube「汝道」? 在香港生活很難不說兩句英語,一來是如武則天般,英文上身而不自知,二來是沒有選擇,絕不是愛拋書包。例如iPhone、iPad等東西,怎能不用英文表達?幾年前考評局批評中文口試的考生發言時,「iPhone、iPad、facebook這類詞語更常在考生對話中出現,中英夾雜情況頗為嚴重」,不少學界中人反駁指局方矯枉過正,認為要學生改口用「智能手機」(這是統稱,意思不同)、「愛瘋」或「蘋果 智能手機」,無異於要學生脫離實際生活,違反學習語言的原則,況且iPhone是Apple官方唯一認可的名稱,怎能山寨充正品? 又如你跟人說「優步」,恐怕沒多少人明白是Uber。還有一大堆叫人啼笑皆非的中譯:YouTube(乳貼、汝道)、WhatsApp(是什麼應用程式、黃色鴨、和合石)、Instagram(照片牆、立可拍、因斯特葛然碼)、Tweeter(嘰嘰喳喳)、HTC Desire X(宏達電慾望X)。 中英文不宜「亂搞關係」 中英文是兩個不同的系統,生活中各司其職,不宜亂搞關係。以前我也談過,英文講make an effort、make a decision、make a choice,有些人硬要直譯成中文,見make便「作出」,一於中文當英文來寫,什麼「作出努力」、「作出決定」、「作出選擇」,愈寫愈見勁兒,「作出」成了最強中文動詞。又英美國人謂bring about something,於是我們什麼也「帶來」一番,「為生活帶來改變」,不說「改變生活」;連天氣報道員也報道「冷空氣會逐漸南下,為我哋嘅氣温帶嚟再次下降嘅情況」,棄用「冷空氣逐漸南下,氣温會再次下降」。 當然,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指出,歷史發展並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中英靠攏早成定局,不過我跟許多朋友一樣,總是覺得國人穿西裝穿得好看的不多,很難才有個方中信。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助理教授 李劍雄博士      …

    譯髒話 「比猴子腋窩還要醜」

    文匯報 2016年12月14日 譯髒話 「比猴子腋窩還要醜」 這不是一篇「政治正確」的小文。粗口大概是每個語言文化裡最引人入勝的元素,充滿想像力和生命力。它是罵人的話,直抒胸臆,情感真摯。有些粗口緊貼都巿脈搏,有的包含歷史文學典故。 粗口恍如倫敦大橋下的塗鴉,破格又犯禁,逼人直視堂皇世界的陰暗面。要讀懂都巿的「秘密」,先要破解這些色彩斑爛的符號。你不忍看,還是要偷偷看;你不願聽,也會悄悄聽,甚至想大聲喊出來。 男性愛貶損 女性玩文字遊戲 英國牛津大學語言中心的主管Robert  Vanderplank編了一本小書,名為Uglier  than  a  Monkey’s  Armpit: Untranslatable  Insults,  Put­downs  and  Curses  from  Around  the  World,順手拈來十多種語言的粗口,略略 介紹發音和典故,也品評一番。所選例子純屬個人喜好,一些露骨,一些含糊。有些古代粗口,現在已經無傷大雅。 好些粗口的比喻脫離了本體,人們忘了所指何物。粗口也有模式:咒罵男士戴綠帽,幾乎世界共通;嘲人愚鈍,亦是人之常情。又如,俄語最喜笑人貌寢,土耳其語常拿殘疾作笑柄。男性說粗口,往往貶損同類的性能力,或是誇大自己,很黃很暴力;女性則愛玩文字遊戲,賣弄小聰明,多於實際攻訐。 跨時代地域或「不可譯」 書的副題指粗口「翻譯不了」,為什麼?因為不同語言的粗口,跨越文化和時代,指涉不同,意象難以共通:匈牙利語有一句諷刺人其貌不揚,「像從樹籬背向強拉出來」,作者翻成英語,說是「像由母牛口裡吐出來」,中文讀者還是不容易理解。 翻譯理論家J.C. Catford在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提到,翻譯諺語和格言,例如it’ s  raining  cats and  dogs(現在下着大雨),既徒勞又荒謬,不如作罷。 文學作品裡人物調侃,翻譯時必須留心人物性格與故事脈絡,還有原文和譯文世界的語境。蕭伯納的劇本《窈窕淑女》(Pygmalion)裡,出身貧寒的賣花女嘀咕not  bloody  likely,當堂唐突了紳士。現今bloody已成日常用語,誰也嚇不壞,筆者看過一些演出,把它改為f字頭的詞,現場觀眾眉毛都不揚一下。 粗口不能亂說,辱罵別人的宗教、種族與家庭,處處不容。可是,光說「正確」的話,瞞着良心,阿諛諂媚,套句時下潮語,真的「難聽過粗口」。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 陳嘉恩博士  …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