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Category Archives: Our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2016

    翻譯問卷 對象跨族群須費神

    文匯報 2016年1月13日 翻譯問卷 對象跨族群須費神 許多範疇的研究搜集資料時,都會使用問卷。當研究對象具相當規模,而研究單位為個體時,研究人員一般會使用問卷,採集受訪者對某些事物的態度或意見。當受訪對象涉及不只一個族群時,便有需要把問卷翻譯成不同語言,例如一些本地的市場調查,以至調查範圍涉及多個國家的「快樂指數」。 假如問卷只問及客觀資料,翻譯一般不會十分困難,但往往當問卷問及感受和態度時,翻譯起來便須考慮多個因素。其中一個常有討論的中文例子是「幸福」,要將其翻譯至其他語言,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4步驟「回譯」保質素 英語的shame與西班牙語的vergüenza很多情況下都會視為相同的概念,對等的翻譯,但有研究卻發現兩個字所包含的語義特徵相差甚大。這提醍我們,跨文化的研究需要應用翻譯,但不同語言的字詞有時表面上完全對應,實際上卻未必如是。 這個問題在跨文化的問卷調查中相當重要,因為採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項目結果會合併作對比,從而得出研究結果,翻譯質素直接影響研究的可靠程度。 研究人員一般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經費和時間許可的話,會花額外的資源檢測譯文質素。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回譯(back-translation)。一般整個翻譯過程有4個步驟,下文以英譯中為例。研究人員首先聘請譯員把問卷譯成中文,這亦可能由研究助理兼任。第二步是把譯文交給一位中文專家,檢測行文質素,並改正文法等問題。第三步是聘請另一位譯員,要求他純粹依靠中文譯本,把問卷回譯至英文。最後,聘請一位以英文為母語的譯員,對比英文原文與回譯本的對應程度,如有不足的地方,則重新檢視譯文,加以修改,直至譯文質素滿意。因為原文和回譯本皆為英語文本,研究人員儘管只懂英語,也可點出可疑之處。在香港,研究人員一般兼懂中英語,因而也可參與評審譯文質素;不過當研究人員只能理解源語時,便須依靠譯員的判斷。 有研究亦指出,最理想是讓譯員清楚知道整個研究的目的及每條問題對應的研究假設。此舉有助譯員在翻譯過程中構句選詞,其實非常重要。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梁峻朗先生  …

    翻譯的「香港論」

    文匯報 2016年1月27日 翻譯的「香港論」  翻譯本來就是一個角力場,每當兩種語言或者文化有所接觸,必然產生翻譯的現象,各自尋求優勢,在碰撞以至結合的過程中,有所得失,從而建構出新的品種,也就是譯文。從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新的產物又必然與第一和第二種的原有物不同,是屬於所謂第三空間的產物,導致和容許新的語言文化。 香港就是翻譯,整個香港的歷史就是翻譯的過程。我們常說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這自然是陳詞濫調,但也不無確實之處,並可從理論上作為討論的出發點。問題是如何交匯,交匯之後的結果是什麼。 英「譯出」有保留 港成「混種」 1841之前,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的小漁村,假如存在文化,也只能說是微弱的本土文化,遑論身份認同。自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佔領香港, 開始殖民統治,香港成為與內地通商的橋頭堡。此後,英國以行政、立法或軟手段(名利的引誘),把自己的語言、制度和起居飲食風氣(例如:賽馬和跳舞)帶進香港。 可以說,英國政府試圖把英國這「原文」「翻譯」,輸出「譯文」到香港,使之代替原來的「香港」。在這種強加的「模仿」(mimicry)過程中,又有所保留,使香港和英國相似又不一樣,刻意劃清界限。部分港人往往又樂於接受(這符合霸權hegemony的定義),於是便出現了高等華人等混雜現象,正如《阿Q正傳》裡面的假洋鬼子。 通常模仿都帶有顛覆成分,或暗藏對殖民者的嘲弄和反抗,但這情況在香港因為種種原因,很少出現。港英政府聰明之處,就是某程度上容忍中國文化和習俗,後期更提高中文的地位,使香港變成中英雙語的社會­一個不折不扣的「混種」(hybrid)。 港與內地勢多磨合 從這個角度推理下去,1997回歸後便是香港的「二次翻譯」。內地與香港同文同種,理應毋須「翻譯」,很容易就可以納入內地的主旋律,但香港受英國統治逾百年,與內地有過很久的隔離,兩地文化、語言差距不小。香港當然也植根中華文化,但長期與外國接觸,身份認同有眾多可以隨時挪用的板塊,對內地的思想難以全盤接受。 在這情況下,香港回歸以來與內地的關係,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翻譯」過程。與港英年代不同,香港自1980年代經歷身份危機以來,逐漸建立了自我認同,加上年來經濟起飛,財富鞏固自信。 翻譯理論裡面的多元系統論(polysystem)就說明,譯入語社會的文化越強,譯文便會更接近譯入語,遠離原文。這情勢下產生的譯文,可能只是切合本土需要,裡面挪用一些合用的存在與原文的東西,最後產生較為接近和適合譯文社會的譯文。 翻譯是移植,也是接合。香港社會的發展,大概也將循着這一條途徑向前邁進。   恒生管理學院常務副校長及翻譯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      …

    「翻譯」與「絲路」對接三大點

    文匯報 2016年2月24日 「翻譯」與「絲路」對接三大點 古代絲綢之路於中外交流建樹甚多,時至今天,中國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戰略,建設橫跨亞洲及歐洲的經貿走廊,加強合作。 政策成功與否,自然取決於金融、基建、專業服務等配套是否得宜。新絲路途經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中東、東歐及中歐各地,語言繁多,因此如何跨越語言文化障礙也是關鍵。如此一來,倘能大力發展翻譯科技,善用電腦解決跨語言與文化問題,提升翻譯效率和水平,當有莫大裨益。 建數據庫 拓直接對譯電腦平台 就現代絲綢之路而論,翻譯科技有3個大方向特別值得探究。首先,我們可收集沿路各地不同語言的文本,建設大規模翻譯數據庫,方便譯者尋找譯例,掌握語言文化特徵,同時提供語料推動研究。第二,設計口筆譯電腦輔助訓練工具,如自動化跨語言對話系統及評分工具,促進課堂內外的翻譯教學,培養新絲路語言的翻譯專才。第三,針對沿線各國語言特色,開發電腦翻譯平台,讓譯者與電腦合作完成譯文。目前有些翻譯系統只注重自動翻譯,此平台應提供翻譯記憶庫等互動工具,補其不足;與此同時,現時一些系統要先把不同語言譯成英語方能處理,新平台則應支持漢語跟新絲路語言之間的直接對譯。 翻譯科技涉及翻譯、語言學、電腦等領域,若要謀求突破,促進各地交流,有賴沿路各國及不同範疇的專家通力合作。事實上,香港中西薈萃,譯者處理跨語言及文化問題有豐富經驗,而且資訊科技人才輩出,網絡設備先進,發展翻譯科技具有莫大優勢,若多加投入,則可發揮所長,為創科產業開闢新方向,提升競爭力。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商務翻譯課程總監蕭世昌博士  …

    研究中遇到的翻譯問題

    星島日報 2016年3月7日 研究中遇到的翻譯問題 問卷是研究中常用的工具,研究時需翻譯問卷的包括醫護領域的研究人員。國外有頗多用以檢測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問卷,當中的問題經多年研究,反覆測試,獲醫護界普遍認可。這些問卷多是英語的,如香港醫護人員想要取用,便需將其譯成中文。研究人員採用中譯本前,會預試問卷 (pre-test),測試問卷是否如原問卷一樣有效及可信。 問卷翻譯過程中,一般會起用起碼兩名譯員,以減低個別譯員的主觀判斷對譯文質素的影響,畢竟詮釋字句難免有主觀成分。回譯 (back translation) 是及後檢測譯文質素的常用方法。獨立譯員單靠譯文回譯時必須順從忠實原則,因為回譯本是用以對照原文的,如果回譯時把譯文中出現的錯漏都糾正過來,便失去了驗測譯文質素的功能。但回譯的不足之處其實頗多,包括未能應付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 在雙語社會,問卷設計可雙語並行,不以任何一種語言為重心。例如在新西蘭, 有研究指出設計問卷、構想問題時,可兼及英語和原住民的毛利語 (Māori) 。如果問題未能同時配合兩種語言和文化,研究人員會重新設計問題,直至兩個版本的對等程度令人滿意。可想而知,這個方法令人卻步,因為整個過程須花上相當長的時間,亦需較多研究經費。 譯文質素影響讀者觀感 相對問卷翻譯,某類質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中遇到因文化和語言差異引起的翻譯問題可更大。例如,一些研究訪問社會上某個群體,記錄他們口述對某事件的看法,從而窺探某個社會現象。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受訪者的觀點,受訪者闡述觀點,細訴往事時的用字和語氣等都不容忽視。但較有名氣的學術期刊多是英語的,研究人員必須把訪問內容譯成英語,譯文質素直接影響讀者對某事件或現象的觀感。 荷蘭學者Fenna van Nes訪問了一對夫婦,報告研究結果時須把荷語中的 「wandelen」譯成英語,卻忽略了一些翻譯問題。研究人員考查好幾部字典,得出的結論是可把其譯成英語的 「walking」 ,但後來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對 「walking」 的理解與他們對 「wandelen」 的有所不同。荷語中的 「wandelen」 包含享樂的意思,予人假日午後到大自然郊遊的聯想。最後研究人員把其譯成 「going for walk」。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梁峻朗    …

    如履冰 免錯譯

    文匯報 2016年3月9日 如履冰 免錯譯 翻譯的第一步是理解原文。這似乎是不言而喻、人人皆知的道理。真的嗎?似乎而已。如果真的人人皆知,錯譯現象就不會那麼普遍了。劣譯的成因大多是譯者拘泥於原文的語言外殼,而錯譯則往往是譯者沒有好好理解原文而造成的。下面試簡單談談理解原文的方法。 如果原文牽涉到較為專門的知識(例如文學、歷史、科學等學術領域,甚至歌唱、書法、陶藝等技藝範疇),譯者最好先學習一下有關的基本知識,再針對原文做重點研究,務求盡量少犯知識方面的錯誤。別以為只有專科性質的文章才會牽涉到專門知識,其實任何文類都有可能包含譯者不懂的事情。「如履薄冰」是譯者最好的心態,「不懂裝懂」是譯者最差的作風。 看上文下理 觀語言規律 不論是否需要研究專門知識,接着的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就是緊扣上下文、語言規律、邏輯、常理去理解原文所有內容。「詞無定譯」正是因為每個詞語都必須在上下文的脈絡裡才有具體意思;初學者往往不管上下文說什麼,把某個詞語自己所知的意義硬套進原文去理解,這樣「一詞一譯」而不譯錯只能算是好運氣而已。 翻譯學生一般都聽過上下文的道理,但其餘3個「理解要素」就少人注意了。語言規律指的主要是原文語言的行文慣例和語法,這些規律限制了原文不同部分之間的意義關係;憑藉語言規律,就可以庖丁解牛般拆解原文的意義結構。打個比喻,詞語是線,語言規律就是編織方法。 邏輯常理「照妖」 至於邏輯和常理,則是譯者的思維利器。門外漢常常以為語言功底夠強,加點技巧訓練,翻譯技藝就能手到拿來。殊不知,縝密的思維才是翻譯訓練畫龍點睛的一筆。翻譯學生往往會因為未能按邏輯和常理去仔細思考,結果在譯文裡弄出一些可笑的錯誤,老師不指出來他還不知道呢! 譯者最難看到自己理解錯誤。其實,理解四要素之中,上下文、邏輯、常理就是照妖鏡;譯文中過不了這三關的,大多就是理解有誤的地方。簡言之,譯文不通多是因為理解不對。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池威霖先生  …

    「荒唐言」怎麼譯

    文匯報 2016年3月23日 「荒唐言」怎麼譯 學校剛請來閔福德教授 (Prof. John Minford)主講文學翻譯。閔教授是英國漢學家,英譯過《紅樓夢》和《聊齋誌異》等,不少人慕名到校聽他講課。想當年大學老師説,文學翻譯是翻譯的最高境界,我一直覺得境界太高,根本做不到,譬如霍克思(David Hawkes)譯《紅樓夢》裏的緣起詩: 滿紙荒唐言  Pages full of idle words 一把辛酸淚  Penned with hot and bitter tears 都云作者癡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fool 誰解其中味  None his secret message hears 這是一流的翻譯,格律工巧,不過夠癡夠味夠荒唐嗎?不夠吧。試想想,把「我愛你」譯為I love you差天共地,那是英國人對家犬也説的話,譯個大概還可以,深情剖白卻有待「升呢」,相信我,我每年都問女學生:「如果情人向你求婚,你喜歡他説『我愛你』還是I love you?」,十居其八喜歡中文,嫌英文不夠情深,而文學又偏偏多深情。 文學難譯「無情」文字不難 所以我認爲翻譯只適用於冷冰冰的東西,譯來「志在得個知字」那種,例如法律文件: 為明確甲乙雙方合作中權利與義務,保障雙方合法權益,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雙方同意簽定如下合同: To defin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Party A and Party B in their cooperation and to safeguard…

    佛教翻譯的電子資源

    星島日報  2016年4月18日 佛教翻譯的電子資源 佛教文獻翻譯歷史悠久,漢譯活動可追溯至東漢時期。時至今天,佛教翻譯不再局限於中國,而是發展成全球活動,除了古經今譯外,還包括現代高僧大德開示、佛學論著、普及讀物等翻譯,對弘揚佛法及促進佛教交流十分重要。佛教名相眾多,義理深邃,卷帙浩繁,譯者倘能善用電子資源尋找資料,研究文本,當有事半功倍之益。為此,本文介紹佛學電子辭典及佛典語料庫,並各舉數例以供參考。 電子辭書較傳統辭書方便攜帶,且省卻翻頁檢索之煩,譯者更快找到所需條目。佛學辭書主要有兩種功能﹕其一提供術語定義,確保理解準確, 運用得宜﹔其二則提供對應譯語。佛光山的《佛光大辭典》及Charles Muller的《電子佛教辭典》分別提供佛教術語的中文及英文詳解。蕭世友的《漢英佛教名相逐字翻譯器》則允許用家每次輸入一整句話,系統自動提供句中所有術語的翻譯。此外,有些系統整合了多部辭典,用家可同時搜尋不同辭書,各家解釋一目了然﹔法鼓文理學院的佛學術語網站及東蓮覺苑佛門網的《佛學辭典》均屬此類。 收錄歷代佛籍 佛典語料庫即電子佛籍資料庫。近年各界大力推動佛籍數碼化,譯者可輕鬆存取及閱讀電子佛籍,搜尋佛經全文,尋找經文背景資料,了解語句出處﹔部分用語若不見於辭典,譯者也可搜尋相關例句,推敲其本意及用法。美國西來大學設有數碼梵文佛典網站Digital Sansknit Buddhist Canon,提供超過三百五十部梵語佛籍。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則收錄歷代佛籍超過一億九千萬字,包括古文佛經及中土論著,規模宏大。日本漢文典籍網站Kanseki Repository也上載佛籍四千餘部,部分更提供經本掃描檔。除此以外,奧斯陸大學人文學院開發了多語佛典系統Thesaurus Literaturae Buddhicae,選錄數十部佛典,部分更提供梵、藏、漢、英等語文對照,方便譯者尋找不同語言的譯法。 以上所言均為網上工具,用家不必額外安裝軟件即可查閱資料,操作簡便﹔各工具之最新網址請瀏覽http://vidyaa.ml/buddict。事實上,佛教用語除見於佛籍外,日常對話,乃至電影劇集也會出現,故上述工具不僅適用於佛教翻譯,一般譯者遇到具佛學色彩的用語時,也極具參考價值。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商務翻譯課程總監蕭世昌博士…

    翻譯的未來:機器VS人類

    文匯報 2016年4月6日 翻譯的未來:機器VS人類 Google 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能圍棋程序AlphaGo與韓國籍圍棋冠軍選手李世石的人機大戰最近剛剛落下帷幕,此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AlphaGo最終以四比一完勝世界頂尖九段高手,結果出人意料,並掀起了有關人工智能的廣泛討論。 自從美國數學家Warren Weaver於1947年提出機器翻譯的設想以來,翻譯界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國和外國眾多科技巨頭都在研發人工智能翻譯,人們對於機器翻譯的認識也不斷更新。幾十年前,機器翻譯常常產生出一些「不知所云」的譯文,讓人啼笑皆非,現在機器翻譯已有了較大的進步。 Skype Translator即譯五十多種語言 我們已不再覺得影視熒幕上呈現的機器翻譯的神奇功能可望不可及,如《Start Trek》中翻譯外星語言的電腦。事實上,這些影視片中奇特的翻譯功能已逐漸走近我們的生活。微軟旗下的Skype團隊於2014年推出了Skype Translator,實現了不同語言的實時語音翻譯。目前Skype Translator支持7種語言的語音和視頻通話翻譯(包括普通話、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以及50多種語言的實時消息翻譯。 百度「小度」獲海內外好評 翻譯機器人亦應運而生,如2015年第五十三屆ACL(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大會上,由百度、中科院自動化所、浙江大學等聯合研發的智能翻譯機器人「小度」閃亮登場。「小度」能進行中、英、日、韓等多語言實時翻譯,其翻譯質量獲得海內外知名學者的好評。 隨着人工智能在翻譯領域的不斷發展,有人開始擔心未來翻譯這一職業是否將不復存在。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並不能取而代之。不過,人工智能的應用將給翻譯界帶來極大的挑戰及機遇。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助理教授王紅華博士  …

    譯經走向「雲端」

    文匯報 2016年4月20日 譯經走向「雲端」 佛經翻譯是中國歷史上重要之翻譯活動,對佛教傳播及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釋尊在印度說法,後結集成佛經,再輾轉傳入中土,兩地語言風俗有別,翻譯應運而生。 一般認為譯經活動始於東漢,兩晉南北朝持續發展,隋唐步入巔峰,宋代後式微,前後千年之久。古代譯經大師(如鳩摩羅什及玄奘)建立了翻譯團隊(又稱「譯場」),譯員各司其職,把大量佛經由梵語或西域語言譯成漢語,對佛教漢傳有重大貢獻。 帶動佛學「全球化」 不過,佛經翻譯並不限於古代。事實上,19世紀以降,隨著世界各地對佛教興趣日增,加上佛學漸成獨立學科,相關研究興起,譯經活動早已走出古中國,至今不斷發展,遍及世界各地,涵蓋古今中外語言,僧人、佛教徒及學者均參與其中。譯者把不同佛籍譯成現代語言(西方語言及現代漢語),其中包括巴利文及梵語佛典、古漢語及藏文等佛經譯本,以及古代中日僧人所撰寫之漢語佛籍。更進一步來說,翻譯範圍還擴展至現代佛教著作,例如當代高僧大德之勸世文字及學術論著等,均陸續譯成各國語言,令更多人認識佛教。 展望未來譯經事業,各界不妨先深入研究現代佛經譯本,比較各譯本得失,擇優而取;同時整理待譯之重要佛籍,籌劃未來譯業。此舉有助於建設現代語言之《大藏經》(如英語《大藏經》),方便講經弘法及學術研究。 除此以外,網絡科技急速發展,也有3點值得注意:其一,譯者可參考古代譯場分工,建立「雲端譯場」,鼓勵合作譯經,集思廣益;其二,建設線上跨語言佛學資料庫,方便譯者查找資料;其三,網絡弘法漸成風氣,網上講經文字及影音片段日增,要讓法雨均霑,此等媒體之翻譯工作實不容忽視。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商務翻譯課程總監 蕭世昌博士  …

    喬布斯的理想國

    文匯報 2016年5月4日 喬布斯的理想國 喬布斯(Steve Jobs)2011年去世,當時蘋果公司市值已接近5,000億美元 (2014年更突破7,000億美元,創世界紀錄),他坦言大家都以他爲成功的典範,不過他臨終時回顧一生,認爲財富只是過眼雲煙。 他說:when we have accumulated sufficient wealth to last our lifetime, we should pursue (追求)other matters that are unrelated to wealth… Perhaps relationships, perhaps art, perhaps a dream from younger days… Non-stop pursuing of wealth will only turn a person into a twisted(扭曲的) being, just like me. God gave us the…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