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Category Archives: Our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2015

    學翻譯,語言好就夠?

    文匯報 2015年9月9日 學翻譯,語言好就夠? 要做好翻譯,語言自然是基本功夫,但這還遠遠不夠。翻譯表面上只是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只要有辭書便能做好翻譯。辭書對查找字詞的解釋當然有幫助,但亦只限於字詞的層面。辭書對整篇譯文的佈局和篇章連接等卻幫助不大,須靠譯者對各類文本的認識。 翻譯學者紐伯特(Albrecht Neubert)便提出,翻譯能力包括5個範疇:語言能力、文本認識、題材理解、文化認知和轉換能力。 翻譯超符號找資料解難 文本認識指掌握各類文本特色的能力,包括遣詞用字、句子鋪排和整體佈局,這當然與對內容的認識關係密切。但我們也知道,世界上知識之廣,不可能一人盡握。專業譯者遇到的文本所涉及的知識範疇,往往無可預料,所以譯者除了需要專於若干範疇外,更要學會如何查找資料,解決問題。這種理解新知識的能力不容忽視,因為這種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往往可發展成可廣泛應用的解難能力,無往而不利。 文化認知的重要往往體現於,翻譯是種超越符號轉換的活動。人活於不同成長背景和社會環境中,自然對萬事萬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事物,對其外觀的感知,可能沒差多遠,但從而衍生的感覺卻總有分歧。譯者如對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沒有足夠的認知,未能考慮文本功能和社會制約等因素,譯文往往只流於表面的符號轉換,未能傳遞原文的價值和功能。 譯者的專業正正是建基於以上4種能力的轉換能力,包括翻譯技巧和對語言間差異的認識等,紐伯特認為,轉換能力是譯者的專項。在步伐急促的商業社會,這種專業對譯者的要求尤其殷切。譯文須準確外,還要快。專業譯者對語言、文本、題材和文化的認識日積月累,換來的就是迅速和準繩的跨文化傳遞;傳遞不限於信息,乃至情感,以至從譯文衍生的印象和行為。 這種跨文化的寫作能力不單適用於翻譯活動。實際工作環境中,雙語寫作也十分常見。雙語寫作跟翻譯的分別,僅僅在於沒有原文的概念,從文章內容到文步,以至筆調,均須一手包辦,中英兼及。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梁峻朗…

    「持份者」還是「利益相關者」?

    文匯報 2015年9月23日 「持份者」還是「利益相關者」? 在翻譯的入門知識中,有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詞無定譯」。懂翻譯的人與門外漢的分別,往往就在於能否掌握這個概念。門外漢搞翻譯的特點正是「詞無定譯」的相反,即「一詞一譯」。下面以幾個詞語為例,談談見到某個字只會想到一個譯法所產生的流弊。 Challenge不可硬譯「挑戰」 先討論兩個最常碰到的詞語。「很大的挑戰」、「充滿挑戰」……這麼多的「挑戰」究竟從何而來?源頭就是英文名詞 challenge。本來,「挑戰」只用於邀請或要求對方與自己比賽或決鬥之類的情況,這正是challenge其中一個意思。Challenge 另一個意思是a new or difficult task that tests somebody’s ability and skill (據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而現在充斥各種媒體的「挑戰」就是從這而來的,甚至超越了原本的語意範圍。其實 challenge可以譯為「難題」、「考驗」、「艱巨的任務」等中文原有說法,其他情況則應該用「困難」、「困境」等等。另一個已經積非成是的用法是把「驕傲」用於褒義,這是死抱「一詞一譯」的觀念(或懶得查詞典)而來的。英文 proud主要有一褒一貶兩個意思,貶的用法跟中文的「驕傲」相當,褒義則應該譯成「為之自豪」、「引以為榮」等。可恨的是「驕傲」這個褒貶不分的用法已經在中文裡落地生根,而近年更變得比英文更英文,竟然用作名詞! 現在看看較新的例子。這幾年來,常常碰到「持份者」這個新興詞,用者通常不加解釋,但其實有多少不知道英文原本說法的人明白箇中含意呢?恐怕大多是靠猜的。英文 stakeholder,筆者多年前根據語境和英英詞典的釋義譯為「利益相關者」,而《英漢大詞典》則譯為「利益共享者」,恐怕都比死譯為「持份者」易於為人理解吧? 最後,不得不談談 bottom line。近年常常看到中文字幕出現與上下文格格不入的「底線」一詞,不用聽英語也知道原文必然是bottom line。這個詞雖然有時候可以譯為「底線」,但其實往往指「結果」、「要點」、「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等不同意思,與「底線」毫無關係,翻譯時必須根據語境靈活處理,恪守「詞無定譯」的精神,做到譯意不譯字。 英文詞語的不同意義的確往往從某個意思引伸而來,但我們不應該以此為藉口把引伸用法生搬硬套入中文,造成濫用、難明、褒貶不分的情況,更把中文原有的大好說法放棄不用,久而久之就遺忘了,想用也用不出來,只會用些「萬用詞」。語言不會因死譯而豐富,只會因死譯而貧乏。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池威霖    …

    行走世界傳譯全球——國際傳譯員認證機構

    星島日報  2015年11月12日 行走世界傳譯全球——國際傳譯員認證機構 美國勞工部今年的統計數據預測二0二二年十大發展最迅速的職業。其中,筆譯傳譯位列第五。由此可見,傳譯這一職業在現代生活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並有很大發展空間。 傳譯員的社會地位現今亦有較大提升,而不僅作為中間人或「舌人」。在香港,愈來愈多的學生亦將傳譯作為首選專業。若想在世界傳譯市場佔一席之地,需具備何等資質和認證呢﹖下面簡單介紹國際主要傳譯員認證機構。 一、聯合國傳譯員﹕對很多傳譯專業學生而言,聯合國傳譯員往往帶有一層神秘的面紗,以及魅力與智慧的光環。成為聯合國傳譯員必須通過招募測試(競爭性考試)。要成為英語傳譯員,考生要傳譯三篇演講材料(每篇約五至十分鐘),材料難度逐篇增加。此外,英語傳譯員還必須具備將法語、俄語或西班牙文的其中一門語言譯入英語的能力。 二、歐盟傳譯總署(DG Interpretation)﹕要成為歐盟傳譯總署的傳譯員,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精通母語、至少掌握兩至三門歐洲語言、學士學位、會議傳譯碩士學歷或豐富會議傳譯員工作經驗、熱愛語言及熱衷時事。如果申請成為永久傳譯員(Staff interpreter),須通過歐洲人事遴選辦公室舉行的公開招募。 三、澳洲全國翻譯認證機構(NAATI)﹕如果想要在澳洲從事傳譯職業,必須通過NAATI的認證。獲得其認證的方式有五種﹕通過認證測試、在一所獲得NAATI認可的澳洲院校,完成筆譯或傳譯課程學習、在海外教育機構獲得了筆譯或傳譯專科高等教育學歷、是一家公認的國際筆譯或傳譯專業人員協會的成員、有筆譯或傳譯的預修學分。 此外,國際會議傳譯譯員協會(AIIC)雖然不是傳譯員認證機構,但其會員身分在國際上視為會議口譯員的最高專業認證。AIC有預備會員(傳譯工作經驗少於一百五十天)和正式會員兩種,申請人須填寫相應表格,並獲得三名ATIC現有成員推薦。 除以上所列機構之外,全球還有很多其他區域性的認證,如何選擇,則要視乎自己的能力、需求和夢想而定。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助理教授 王紅華博士  …

    加字庫可助自動翻譯

    文匯報 2015年10月7日 加字庫可助自動翻譯 翻譯科技種類繁多,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自動翻譯系統。目前不少網站提供即時翻譯服務,用家輸入文字,指定譯語,系統偵測語言,輸出譯文,過程簡便。話雖如此,自動翻譯未必盡如人意,譯文須經人工修飾,才能用於正式的寫作或翻譯場合。 一般用家除了寄望日後科技突破外,能否自行提升電腦翻譯的質素呢?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兩種方法。 其一,自訂用戶字典。有時自動翻譯欠理想,原因在於電腦未能正確辨識原文一些字詞,不知其譯法;原文若有大量專有名詞、術語、縮略語或新詞,便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為解決此問題,部分進階的自動翻譯系統允許用家自建詞庫,譯前先指定術語及新詞等譯法,電腦然後據之識別及處理。用家宜善用此功能,特別是原文若屬專業領域,在系統原有數據庫加上專業辭典,頗有立竿見影之效。 其二,用戶有需要時應修改原文,令文字更簡單清晰,方便電腦處理。用戶輸入的文字,若一詞多義的情況經常出現,或者句子在結構上有多種分析方法,可作不同解釋,均可能影響翻譯質素。此時用家可於譯前稍為改寫文字,盡量避免語句歧義;句子較長的話,不妨分拆成幾個簡單短句,令電腦分析及翻譯更準確。 此外,漢英自動翻譯時,由於中文原文常省略主語、連詞等,英文則大多不可略去,電腦難以根據上下文補回省略之處,故用家翻譯前宜把原文省略的地方清楚寫出,提升自動翻譯效果。 當然改善譯文的方法還有很多,未能盡錄,不過以上所言比較簡單快捷,不用編程,經常使用即時翻譯工具的朋友,不妨試試。   恒生管理學院商務翻譯課程總監蕭世昌博士    …

    譯可譯 非常譯?

    文匯報 2015年11月4日 譯可譯 非常譯? 古今中外,不少學者對直譯與意譯孰好孰壞,對形式和內容孰輕孰重有過爭論。翻譯標準這一議題大家似並無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泰特勒1790年提出翻譯的三大原則:譯作應完全再現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和原作一致;譯作應和原作同樣流暢。嚴復1898年提出的「信達雅」這一概念亦備受後人推崇,視為嚴復之翻譯標準,雖然嚴復提出這一概念是為了體現翻譯之難。 錢鍾書有「化境」一說,他認為,「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於『化境』。」傅雷則強調:「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許淵沖亦有「得意忘形」之妙,他提出,「譯可譯,非常譯;忘其形,得其意……」 「傳意」「顯異」皆重要 綜上所述,譯者是要似武林高手般,施展「化骨綿掌」、「吸星大法」,還是似畫壇神將­­神筆馬良呢?筆者認為,譯既要「傳意」,又要「顯異」,無意不以立譯,無異不以示譯。「傳意」乃翻譯第一要義,誠如泰特勒的第一大翻譯原則,嚴復的「信」。 而「顯異」則指盡可能地、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儘管其與譯入語有種種差異。「顯異」不能以犧牲原意為代價。下面以e. e. cummings卡明斯的l(a)一詩的翻譯為例。 l(a 孑(一 le 片 af 葉 fa 子 ll 落 s) 下) one 然 l 一 iness 身   這首詩以支離破碎的字母強烈突出了一片落葉飄落的孤獨意境。譯文亦體現了「傳意、顯異」,傳神地再現了原文。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助理教授王紅華博士  …

    不分男女 男女不分

    文匯報 2015年11月18日 不分男女 男女不分 男士如廁,路路暢通;女士如廁,大排長龍。這是周末假日本港商場及電影院的寫照。坊間甚至立法會就此情況已有一番討論,研究如何有效解決這關乎解手的問題。 筆者近日造訪新西蘭的哈比人村,其間有解手需要,看見他們設有3大座廁所:Men’s Toilet、Women’s Toilet和Unisex Toilet,而Unisex Toilet內設有多個絕對私隱的獨立廁格,洗手盆、乾手機齊備,無疑是有效的解決方法。 三句不離本行,我馬上想到,Men’s Toilet是男廁,Women’s Toilet是女廁,Unisex Toilet可翻譯為什麼廁呢? 我把這問題傳給一些現職翻譯員、曾主修翻譯的畢業生,以及各方友好,詢問意見,想不到反應異常熱烈,創意非凡: 解釋得最清楚的,當然是「男女均可用的廁所」或「無分性別廁所」,不過太累贅了吧?「男女不分廁」?似乎在形容上廁所的人;「不分男女廁」?又像是形容急於上廁所的狼狽樣。 太複雜了!還是用單字表達吧。於是有人建議:「公廁」吧,反正都是公用的,但又有人問,乸能進公廁嗎?「人廁」吧,男女都是人嘛;「共廁」?思想也頗進取! 有人說,既然要翻譯為中文,應有點傳統中文風格。「雌雄廁」?真的要一決雌雄了;「乾坤廁」?可吸引大家內進一睹乾坤;「龍鳳廁」?令人聯想到婚宴的菜單;「陰陽廁」……你敢進去嗎? 還有數之不盡的有趣建議,如「嬲廁」、「娚廁」、「雜廁」、「解手處」、「出恭所」。既然這種廁所是彰顯兩性平等機會,就不如叫「平機廁」吧! 一輪難得輕鬆的討論,還是沒有確切的方案。至於在本港立法會的會議過程正式紀錄中,亦曾出現過「中性廁所」、「性別友善廁所」、「無分性別洗手間」等詞。哪個譯法最好?見仁見智,勢必無法達致共識,還是用男女並肩的拍拖公仔標示算了。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客席助理教授 葉衛國先生  …

    「中文審訊」可以講英文

    文匯報 2015年12月2日 「中文審訊」可以講英文 香港法例已有中英文版本,兩個版本法律地位相同,同樣可以在法庭引用,而且香港華人居多,法官越來越多華人,法庭審訊自1997年起亦漸多使用中文 (實際上裁判法院早於1974年已有法官使用中文聆訊)。 以中文爲審訊語言説來自然不過,實情卻十分複雜。《法定語文條例》第五(1)條規定:「法官……可在於他席前進行的程序中或於他席前進行的程序的任何部分中兼用兩種法定語文或採用其中一種,視乎他認為何者適當而定。」第五(3)條說:「程序中或程序的一部分中的一方,或程序中或程序的一部分中的證人……可兼用兩種法定語文或採用其中一種。」實際意思是法官、律師、證人等均可以中英夾雜,所以雖説是中文審訊,也不保證香港人都聽得明白,尤其是法官、律師講的不是「你anytime都可以call我」的偽高級中文。 不過有時真的不容易,我見過控辯雙方都記不起 aggressiveness 中文叫什麼。另一個問題是,假如法官採用單一語文,除了以公正快捷爲準則外,應怎樣考慮各種因素,例如法官本人、訴訟雙方、代表律師、證人的語文能力、意願等呢? 2009年尼泊爾裔男子林寶被警員槍殺案,少數族裔市民便抗議死因庭用廣東話聆訊。雖然説法庭向來有傳譯主任翻譯不同語言,不過當事人或代表律師用什麼語言説話是門法律專業學問,藝術盡在其中。 律師講中定英費用值得收更貴? 黃子華棟篤笑問觀衆:「學校裡的中文老師和英文老師,你比較尊敬哪一個?」你又覺得説中文的律師和説英文的律師,哪個值得你多付一些律師費?   恒生管理學院商務翻譯學系助理教授李劍雄博士…

    表情符號表錯情?

    文匯報 2015年12月16日 表情符號表錯情? 英國牛津辭典2015年的「年度辭彚」是個表情符號—鮮黃色的圓臉,垂著彎彎的眉和眼,咧著白牙,兩頰滾着豆大的淚珠。有人形容這個小傢伙「笑哭了」,它源於日本,稱為「繪文字」大軍的一員,美國蘋果電腦借用於手機傳訊,旋即風魔全球。 牛津辭典主席格拉思沃爾不諱言:「單憑英語已經不足以應付21世紀的電子傳訊,這是重大的轉變!」有說繪文字比傳統文字簡單和直接,人類以後大概毋須翻譯,甚至即將取代各種文字成為全球共通的語言。 符號意思隨情況變 表情符號既為符號,意義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理論,任何符號(symbol)皆是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互為表裏的結合,意符是符號外在的呈現形式,意指就是符號代表的含意和信息。意符與意指的關係多元又多變,同一意符在不同脈胳不一定對應同一意思。 比方說,駱駝符號當然代表這種沙漠動物,在男女社交圈子就別有心事;說完「我愛你」,隨附一張嘴角上翹、眼睛下彎的月兒臉,那是春風得意還是不懷好意?表情符號跟文字一樣,既有表面意思(denotation),也有延伸意思(connotation)。每個符號本身是故事,故事裡永遠另有故事。 也有人把表情符號媲美古埃及和馬雅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教人望圖生義,卻欠缺文法和彈性,不能表達抽象的思想和深邃的感情,無法發展出豐富多姿的文學和哲學。古希臘人後發先至,師法腓尼基人的非圖形字母;荷馬最終寫成《伊里亞德》和《奧德賽》,如葉脈貫穿整棵西方文明的大樹。 表情符號可愛,但李白和莎士比亞也樂用的文字符號,更教我著迷。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副教授陳嘉恩博士    …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