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Author archives:

    【恒大譯站】翻譯為體,創譯為用:創譯理念初探(一)

    文匯報 2021年12月21日 【恒大譯站】擁抱科技發明 結合翻譯創造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翻譯工作正面臨一次不大不小的挑戰,相繼出現的打擊來自機器翻譯,神經機器翻譯(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和人工智能翻譯(AI translation)等等。科技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不應該、也不能抗拒。相反,我們反而要推廣和擁抱科技,所以我們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也進行大規模尖端的科技翻譯研究。在這情況下,翻譯教育和工作要如何面對科技的挑戰?其中一個可行的方向就是創譯Transcreation,亦即翻譯(translation)與創造(creation)合一。它容許改動和增減,但保留原文的精粹和目的。 在人類文化史上也曾發生過不少科技興起的挑戰,促使原本存在的事物產生演變和求新的動力,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現代繪畫藝術的誕生。從希臘時代開始,無論是繪畫抑或雕像,都是以客體(object)為本,例如人像、風景或想像中的神像等,或盡量逼真寫實,或風格化的描繪,都離不開作為對象的客體。到了十九世紀出現了攝影,所謂客體可以纖毫畢現地展現在照片上,從所謂寫真的角度來看,對繪畫可說是一次不小的衝擊。因為社會和政治條件的緣故,現實主義在十九世紀還不斷發展和流行,在世紀末甚至產生了比現實主義更寫實的自然主義。大概出於一種反動,到了二十世紀前後,就出現了印象派的繪畫,引發後來的表現派,立體派、野獸派、達達主義和至上主義(Suprematism)、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等,逐漸脫離寫實風格的繪畫,也越來越抽象,甚至發展成單純以圖形和色彩作為繪畫藝術的主流。我們不能簡單地相信這去客體的趨勢完全是出於對攝影出現的反動,其中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客觀存在,複雜錯綜,各家說法不一,但我們也不能斷然否認這種趨勢直接或間接地催生了現代藝術,為二十世紀帶來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師,例如梵高(van Gogh)、塞尚(Cézanne)、莫奈(Monet)、畢加索(Picasso)、康定斯基(Kandinsky)和達利(Dali)等,現代藝術也因為他們的出現而大放異彩。 和繪畫一樣,翻譯也有一個作為本體的客體,我們叫做原文(source text)。從傳統的翻譯理論來看,譯文(target text)一直被原文束縛到動彈不得,這就是「譯事三難,信、達、雅」的信,西方理論談到的等值(equivalence)也就接近這個意思。假若單獨以「信」或等值作為標準,機器翻譯的譯文會是最上乘的選擇,其準確與一字不漏就好像攝影機,可以說是翻譯的寫實主義。我們不能抹殺機器翻譯帶來的好處,正如我們沒法摒棄攝影機為造像帶來的貢獻。然而,所謂客體,尤其是客體的真實,其實是不可能完全客觀地了解的。哲學家康德(Kant)認為對真實的懷疑是生活所必需的,因為客體的事物只存在我們的思維。他並不完全否認外在的世界,但他強調我們感受事物是通過時間和空間的感覺,而二者都存在我們的思維之中,因為外在世界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所有的事物都只存在人的思維,我們的直覺感知(intuition perception)強加結構去安排和過濾,把事物組織成為具有意義的東西。按照康德所言,既然現實不可客觀地經驗和理解,模繪所謂存在客體的真實也難以準確進行,也就無所謂真實性,一切都是以人的思維為準則,解放客體的壟斷,帶來相對地自由和開放的局面。我們不必自囿於康德的超越唯心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但不能否認客體是現代思想發展的趨勢,引發出現代主義藝術的崛起。 ....下文再續 方梓勳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

    [總領事講座系列] 秘魯駐港總領事演講﹕淺談秘魯

    總領事講座系列 秘魯駐港總領事演講﹕淺談秘魯 秘魯駐港總領事Enrique Carlos Cardenas Arestegui先生於2021年11月24日蒞臨香港恒生大學演講,題為「淺談秘魯」。講座由翻譯及外語學院舉辦,是2021/22學年總領事講座系列的首場講座,於恒大校園舉行,網上同步直播。 秘魯人口約3,200萬,天然資源豐富。Cardenas Arestegui先生談及秘魯的人口分佈、地理環境、宗教、語言,也提到華人移民秘魯的歷史。秘魯重視與不同國家的經濟往來。秘魯與中國早年建立雙邊關係,雙方貿易關係得以鞏固,貿易量也大幅上升。 秘魯的旅遊景點多不勝數,Cardenas Arestegui先生推薦了如庫斯科、亞馬遜河、那斯卡圖線壁等幾個名勝,也介紹了多款秘魯美食。在問答環節,Cardenas Arestegui先生提及秘魯五月的天氣宜人,是最佳的旅遊季節,還鼓勵大家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秘魯文化活動。   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陳嘉恩博士頒發紀念品給秘魯駐港總領事Enrique Carlos Cardenas Arestegui先生。   秘魯駐港總領事Cardenas Arestegui先生介紹秘魯歴史。  …

    【恒大譯站】「better」真的等於「更好」?

    文匯報 2021年12月6日 【恒大譯站】「better」真的等於「更好」? 說出來可能會有很多人不信或至少甚感懷疑,但其實「better」真的不等於「更好」。不單是「better」,原來廣而言之,英文的比較級(可以用「more」來代表),根本不應該用「更」字來表達。 我們先來看看詞典怎樣解釋。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對「more」的定義是「to a greater degree than something else; to a greater degree than usual」。至於「更」,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定義是「愈甚、越發。表示加重一層的語氣」,從中其實已可看出一些端倪。現在測試一下:「more advanced students」跟「更高階的學生」意思是否相同?「more advanced」即是比比較對象「advanced」,而「更高階」即「越發高階」、比「高階」加重一層,換句話說就是其比較對象「高階」,這裡說的學生比其還要「更」「高階」。 如果仍然不明白的話,請試一試把「甲比乙英俊」跟「甲比乙更英俊」對比。我的學生通常一開始不明白「更」跟「more」有何不同,但一看到這兩句,絕大多數都能夠立刻感受到「甲比乙英俊」就是「甲is more handsome than乙」的意思,是個純粹的比較,只知道說話的人認為在「英俊程度」上甲比乙高而已,至於兩人本身是否算得上英俊,則沒有評論,而「甲比乙更英俊」則有個基本「設定」,就是說話的人認為兩人都算得上英俊,不過甲比乙「更」英俊。請留意,這裡說的是說話者的看法,並非客觀標準。若牽涉客觀標準,則這類說法根本不能成立,因為世上並無公認的美醜標準。 萬一讀者閣下對上述兩句無感,不要緊,我設計了一個運用顯微鏡原理的方法去證明「更」字的用法:「李嘉誠比李兆基更富有」這句話,應該沒有人會感到不對(根據「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至少現時是事實),但試想像一下,有乞丐甲乙二人,甲的身家為十五元,乙的身家為十元,恐怕沒有人會覺得「甲比乙更富有」這句話符合語感吧?這是因為大家都會同意兩位李先生都當然算得上富有,而甲乙二人則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可以稱得上富有。其實,大家都隱約知道「更」的用法,只是平時感覺不到,於是我以最極端的兩個例子做對照,像顯微鏡那樣把語境放大,使其語氣顯露無遺,如此而已。如果這樣也說服不到閣下,那我也無計可施了。 「更」這個「加重一層的語氣」的用法,既然不等於英文的「more」,那是否中文獨有而英文沒有的表達方式呢?非也。「更」其實相當於「even more」的語氣。若英文原文雖然沒有「even」一字,但從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所比較的對象都具備比較範疇的性質(例如美醜貧富),那麼仍然可以用「更」來翻譯原文的比較級,因為「譯意不譯字」。順帶一提,「much more…」也不是「更……」,而是「……得多╱很多」。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台灣遊戲翻譯產業現況分析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台灣遊戲翻譯產業現況分析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遊戲本地化和數碼娛樂2021」第四個工作坊於2021年10月28日舉行,題為「台灣遊戲翻譯產業現況分析」。工作坊由台灣輔仁大學學術特聘教授楊承淑教授主講,並由本院助理教授蕭世友博士主持,吸引了逾一千人報名出席。 台灣遊戲市場歷史悠久,兼收並蓄,一直受美國、日本、韓國等不同遊戲文化薰陶;各類遊戲都得玩家歡心。如今台灣遊戲網站巴哈姆特的流量排名全球第8,手機遊戲收入全球第7。由於手機遊戲興起,遊戲市場模式改變了:更多開發商不只做遊戲開發,還兼顧涉及多種語言版本的程式設計問題。因此這些開發商,現在多半會直接外判工作予翻譯公司。翻譯公司除了翻譯文檔外,服務還包括配音、測試產品、校稿、產品發展、推廣建議等。 楊教授曾訪問一家遊戲公司的創辦人及其專職譯者,從中得知譯者需要有玩遊戲的經驗,了解遊戲的常用語言、慣例。譯者做本地化的工作,除了語言能力要好,還要有團隊精神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展望翻譯產業的發展,一是翻譯團隊與遊戲產業的橫向融合,二是以「人才、工具、跨文化知識」為本的縱向整合。   Facebook 連結 : 請點擊這裡 楊教授分享台灣遊戲翻譯產業的現況…

    語言的純理功能 思考翻譯方法

    文匯報 2021年10月25日 【恒大譯站】語言的純理功能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Michael Halliday(韓禮德)開創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其理論中一個重要的主軸,是把語言功能歸納成三個純理功能(metafunctions):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語篇功能(textual)。我們用語言溝通時,同時傳達這三項意義,接收這三項資訊。這理論本身相當複雜精密,但我們簡化一點理解,也可成為一個不錯的概念框架,用來了解翻譯。 概念意義簡單來說,是我們怎樣用語言語法詮釋人類經驗。我們經歷某些事情或感覺時,會怎樣用我們的語言刻劃。Halliday在其1998年出版的文章〈On the grammar of pain〉就嘗試羅列英語表達痛感的方式,當中對比了英語、漢語、法語、俄語某些描述痛感的表達規律。其中舉了一個英漢對照的例子:英語的「My head aches」和漢語的「我頭痛」。詳細的分析讀者得讀其文章,但大概意思是中英語在這語義範疇有不一樣的規律,中文的「我頭痛」的語法與英語有異,不是「我的頭痛」的縮略版,而是「我」和「頭」是兩個不同的主體,也只有「我」佔了句子的主位(Theme)。這其實可推演到更廣的中英語法規律,但在此不贅了。 人際功能簡單來說,是指語言中表達的情感、意圖、取態、肯定程度等意義,反映交際雙方之間的權力架構、親密程度、交際距離等因素。最後,語篇功能主要是有關句子的主位和焦點的。我們怎樣編排句子裏各成分的次序也是意義的來源,系統功能語法中的主位(Theme)和主題(Topic)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簡單理解過這三個概念,我們可以嘗試把其應用於翻譯。我們翻譯文章或複檢譯文時,往往只考慮概念意義,但忽略了人際意義和語篇語義。忽略前者,也就是說譯者沒把原文作者對某命題的態度、與另一交際方的關係、對事物的取態等意義恰當反映出來,只顧重現概念意義。忽略後者,往往是模糊了句子的焦點,甚至錯放重心,其實這也可衍生很大的誤解。但其實由於不同語言的語法不一樣,要完全反映原文的焦點也不容易。甚至可進而問:應否反映原文的焦點?用甚麼手段?是否有語法上的限制?在不同的情境應否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起碼,譯者應該要意識到句子焦點的考量。 有了這些概念,我們可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是怎樣定義翻譯。我們一般預設翻譯必須在概念意義上某程度對等,才可進一步探討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但為何必定要這樣才稱得上譯翻呢?Halliday的理論本身,這三項意義沒有層級關係,是同時藉語言(或其他符號系統)傳達的。那主要重現人際意義或語篇意義的文本,可否算是翻譯呢?那或許可以用來解釋那個翻譯老師常舉的例子:粤语的「食咗飯未?」該怎麼翻譯。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梁峻朗…

    「分別」翻譯分別大

    文匯報 2021年9月28日 【恒大譯站】「分別」翻譯分別大 英文有個詞語並沒有對應的中文詞語,於是編詞典或做翻譯的人便硬把中文一個意思似乎相近的詞語拿來對譯,而這個新用法竟然大行其道,比原來的英文詞語更常用。我說的是「respectively」和「分別」。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對「respectively」的定義是「in the same order as the people or things already mentioned」。這個定義有點難明,但其實看例子便能明白其用法。例如,「John and Peter are 17 and 19 respectively」的意思就是「約翰17歲,彼得 19歲」。奈何,現今的標準譯法或寫法是「約翰和彼得分別是17歲和19歲」。 這樣用「分別」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查一查各大中文詞典便可知,「分別」並無這種「按順序對應」的用法。我並非反對任何新用法,而是主張有需要才採用。「分別」這個新用法不但大多沒有需要,而且要讀者或聽者自行把「分別」的前後兩組項目按次序對應,增加了理解上的負擔。 從上文的例子已可見,不用「分別」的寫法會明確得多,而且往往較為簡單。現在再舉一例。「中美雙方的投資比例分別為七成和三成」這句,直接說「中方投資了七成,美方投資了三成」或「中方的投資佔七成,美方佔三成」有什麼不好? 現在,「分別」的用法已超出「respectively」的範疇,大多純屬多餘,甚至令句意重點模糊了。例如,「XXX沐浴乳,特價HK$xx,分別有白色梔子花、玫瑰茶牛乳、皇室經典系列任你選擇」、「她分別在女子五十米蝶泳和女子一百米背泳奪金」這兩句的「分別」應該乾脆刪掉。又例如,「我們找了四位參加者,分別有兩位男士和兩位女士」這句可簡化為「……,兩位男士,兩位女士」。再看「香港佩劍代表都分別在32強賽出局」,這句的重點其實在「都」,加了「分別」不但多餘,而且淡化了「都」的語氣。 有時候,「分別」是有實際作用的。例如,「甲分別跟乙和丙會談」裡的「分別」就可避免歧義,以免讀者誤會是三人一起會談。但是請留意,這裡「分別」的用法並非「按順序對應」,而是其原有意思「分頭;各自」。 那「分別」的「respectively」用法是否一定無用呢?這又未必。例如,「表現最好的兩個物業是甲和乙,租金分別大升了44%和43%;丙和丁的租金分別上升29%和26%;戊和己則分別漲了14%和11%」這句,若不用「分別」則會不斷重複「升」和「漲」兩字,太過累贅。雖然中文不像英文那樣忌詞語重複,但愚見認為,除了實指的名詞(例如人名、物件名稱等)例外,還是應該避免重複多於三次。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穩定幣穩定嗎?

    文匯報 2021年9月13日 【恒大譯站】穩定幣穩定嗎? 最近有位工作了好幾年的學生問我:「老師,我有一點點積蓄,想投資保本。有些朋友建議我買入穩定幣,究竟穩定幣穩定嗎?」我問她:「他們説的穩定幣,是指價值穩定的貨幣,還是那種叫穩定幣的加密貨幣?」她說:「穩定幣不就是價值穩定的貨幣嗎?」我說:「我教過妳的東西,妳似乎已忘記得一乾二淨!要了解財經術語,不能望文生義,翻詞典不一定管用,上網也不一定管用。」我的學生看到我的表情,知道又要被我教訓一頓了! 穩定貨幣 (stable currency) 指那些價值或購買力長期穩定的貨幣。要做到這一點,有關國家便要維持低通脹率。那就是説,用作計算消費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的一籃子貨物和服務的價格波動不大。在世界各國的貨幣中,美元、挪威克朗 (Norwegian Krone, NOK)、科威特第納爾 (Kuwait Dinar, KWD)、日圓 (Japanese Yen, JPY)、瑞士法郎 (Swiss franc, CHF) 都符合上述條件。 穩定幣 (stable coin) 跟穩定貨幣是兩碼事。Stable coin並非法定貨幣,而是一種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説到加密貨幣,大家一定聽過比特幣 (bitcoin)。加密貨幣是一種數字或虛擬貨幣,買賣雙方進行任何經濟活動,可以通過俗稱區塊鏈 (blockchain) 的分散網絡將資金轉移,無須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從而將身份保密,但大前提是雙方都願意接受加密貨幣作為交易媒介。 請各位注意:加密貨幣並非由央行發行,價格波動很大,因為背後沒有任何貴金屬或儲備貨幣支持。舉例來說,在去年十二月,比特幣的價格曾一度升至19,700美元,到了今年二月,卻跌至6,900美元。所以我常常開玩笑說,投資者最需要的,是個強壯的心臟。有見及此,有人便想發行一種兼具加密貨幣和法定貨幣特點的東西,穩定幣也就應運而生。 請大家注意:穩定幣只是一個統稱,並非只得一種。有些穩定幣跟法定貨幣一樣,以美元、貴金屬,甚至石油等商品作為儲備。換句話說,這些穩定幣的發行量,取決於其美元、貴金屬或石油等儲備有多少。這套機制跟聯繫匯率制度有點相似。港元跟美元掛鈎,官方匯率是1美元兌7.8港元。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即匯豐、渣打、中銀)每發行一定數量的港元,便要把等值的美元存放於外匯基金 (Exchange Fund) 作為儲備。換句話說,港元的發行量,取決於外匯基金的美元儲備有多少。然而,並非所有穩定幣都跟美元儲備掛鈎,有些穩定幣以其他加密貨幣作為儲備,有些穩定幣並無任何儲備,而是由發行機構通過增加或減少穩定幣的發行量來調節其價格。 穩定幣近來發展迅速,卻不受監管,連美國財長耶倫(她也是前任聯邦儲備局主席)最近也呼籲美國的金融監管機構盡快考慮制訂新的規例來監管穩定幣。聽了我的解釋後,我的學生問:「那麼穩定幣還值得投資嗎?」我說:「我不是證監會的認可人士,沒有資格正式向你提供投資建議,不過我可以跟你分享股神巴菲特的名句:不熟悉的行業便不要投資 (Never invest in a business you cannot understand)。」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冼為堅卓越教授(中國文化與翻譯) 閔福德 : 文化與翻譯系列線上公開講座 ——香港:文學與翻譯

    2021年6月至7月 冼為堅卓越教授(中國文化與翻譯) 閔福德:文化與翻譯系列 冼為堅卓越教授(中國文化與翻譯)閔福德教授六月至七月再與翻譯及外語學院合作,連續四個周六主講文化與翻譯系列「香港:文學與翻譯」。 線上公開講座 ——香港:文學與翻譯 2021年6月26日(星期六)八十年代:香港文學和翻譯的始源 2021年7月3日(星期六)  翻譯的因緣:翻譯的境界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筆記:閒情記趣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香港:翻譯的熔爐…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遊戲本地化和數碼娛樂2021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 —— 遊戲本地化和數碼娛樂2021   Date Topic 2021年6月7日(星期一) 工作坊(一) 遊戲本地化:翻譯研究和行業發展新貌 2021年6月29日(星期二) 工作坊(二) 遊戲本地化中的文化問題 2021年8月2日(星期一) 工作坊(三) 從遊戲產業到遊戲化科技教育:我的創業歷程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遊戲本地化和數碼娛樂2021 工作坊(三) 從遊戲產業到遊戲化科技教育:我的創業歷程 講者將會和大家分享他個人如何作為第一批走進中國大陸從事網絡遊戲的專才,蛻變後回歸香港特區,並從零打造了一個科技教育企業的創業歷程。講者在創業過程中見證了中國遊戲行業快速發展,發掘了香港在年輕人科技教育的發展勢頭。 日期:2021年8月2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3時30分至4時30分 講者:禤文浩先生 – KodingKingdom (HK) Limited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主持人:蕭世友博士 –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 語言:廣東話 形式:網上視訊會議(Zoom, Facebook live) 如有查詢,請電郵至 stfl@hsu.edu.hk 或致電 3963 5464 聯絡我們。 講者簡介 禤文浩先生是香港互動媒體的專家,先後獲得香港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曼切斯特城市大學法律學士學位和牛津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他於多間遊戲及媒體公司任職逾10年,亦曾任內地上市網絡遊戲公司中國區CEO,擁有豐富的營運與管理經驗。2008 及2009 年分別獲選為中國遊戲十大新銳CEO 及中國信息產業年度經濟風雲人物。2013 年創辦Koding Kingdom (HK) Limited及香港創意程式推廣協會 (Let’s Code),發掘本地學生科技潛能,致力於本港推廣編程教育。  …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