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2020年7月16日接受《HK01》採訪

    (本文刊登於7月16日HK01社會新聞版)   【恒大翻譯學院】科技結合商務翻譯 成就多元翻譯專才 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環球商業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要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突圍而出,必須具備良好雙語能力、國際文化觸覺,以及專業商務溝通技巧。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學院的商務翻譯(榮譽)學士學位課程以翻譯為主,商業研究為輔,獨特而全面的課程設計,使學生掌握多元的知識和技能。恒大翻譯學院畢業生、現職財經印刷公司助理經理的馬溥勳(Benson)表示:「恒大翻譯學院課程融合科技與商務翻譯,使我成為多元翻譯人才!」 緊貼市場趨勢 融合科技、翻譯與商業知識 Benson自小喜歡語文,而下定決心讀翻譯,原來始於NBA。「那時我常瀏覽NBA網站,發現大多沒有中文版。體會到資訊只得一種語言,會為另一文化背景的人造成不便,翻譯專業正好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眾多院校中,Benson為何心儀恒大翻譯學院?「當時只有恒大提供商務翻譯課程,相比其他大學以文學為主,感覺恒大翻譯學院課程設計較實務;另外,恒大提供電腦翻譯相關的課程,有利事業發展。」 馬溥勳(Benson)現職財經印刷有限公司助理經理,主要負責財經翻譯及籌備上市公司IPO(首次公開招股)文件,每天的工作需要大量資訊科技輔助。 恒大翻譯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及副院長陳嘉恩博士表示,實務翻譯要因應文章用途及受眾等,去轉換合適的翻譯手法,所以恒大翻譯學院提倡「Smart Translator(智慧譯者)」。方梓勳教授表示:「學院期望學生具備『Culture Smart(文化智慧)』及『Technology Smart(科技智慧)』。」陳嘉恩博士補充:「恒大翻譯學院緊貼市場脈搏,課程加入科技元素,學生可修讀電腦與商務翻譯、社群媒體翻譯、遊戲本地化等課程,是香港高等院校之中,提供最多科技科目的翻譯學系。」 恒大翻譯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左)及副院長陳嘉恩博士(右)表示,學院設有符合聯合國規格即時傳譯設備的會議廳 ─ 馮堯敬堂,為學生提供即時傳譯培訓。 為了讓學生具備敏銳的文化觸角,恒大翻譯學院學生可於二年級及三年級暑假赴英國倫敦西敏寺大學及北京外國語大學等交流,亦可選擇於多家公司及機構實習,透過實踐逐步成為實務專才。Benson曾參加實習並赴英國交流,真真正正進入全英語語境,擴闊國際視野並提升語文能力。新學年起,除了中、英文外,恒大翻譯學院學生須修讀「第二外語」,包括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印尼文及越南文。方教授指出:「語言能開拓學生視野,了解多一種文化,對從事翻譯大有裨益。」 業界:翻譯科技結合專業知識 如虎添翼 卓智財經印刷有限公司翻譯部主管翁小敏認為,恒大翻譯學院畢業生在專業知識以外,掌握翻譯科技等技能,有利事業發展。 卓智財經印刷有限公司的翻譯部主管翁小敏表示,行內愈來愈多公司引入翻譯軟件,協助處理大量雙語文件的基本翻譯,包括招股書、財務報告、交易廣告,以及內部通訊文件等。「財經翻譯是一門專業,人手翻譯當然比電腦更為準確,並能滿足不同公司需要。由於市場對商務翻譯需求很大,軟件翻譯的確能處理部分初稿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因此,畢業生如熟悉各類軟件操作,自然能提升競爭力。」 Benson形容翻譯學院的課程經過精心設計,切合學生全方位需要,「首兩年我們接受全面翻譯訓練及商業課程,如商業理論及財務分析等,打好學習基礎;到三、四年級時,我們則可按興趣和目標選科,我當年選修了廣告、公關、財經翻譯,以及電腦與商務翻譯(Computer and Business Translation),令我畢生受用!」 Benson依然記得在翻譯及傳譯實驗室學習時的趣事。「老師會把我們練習翻譯時的情況錄影,在全班同學面前重播,再逐字逐句修正,當看到同學譯得不太標準時,總會互相取笑。」 他表示,現時工作經常需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文字,電子翻譯工具可發揮很好的輔助作用。「大數據與翻譯已密不可分,我們日常都要用到電子翻譯工具輔助,以前在恒大學到的商業知識及電腦輔助翻譯技術,就能派上用場。」他認為,恒大助他掌握商務翻譯知識,同時懂得運用科技,為事業發展帶來優勢。…

    接受《星島日報》採訪

    (本文刊登於7月16日星島日報教育版) 【恒大翻譯學院】 傳統結合科技 成就新一代翻譯人才 香港作為國際商貿城市,不少商業活動需要中英雙語傳譯,包括招股上市、企業通告等。由於愈來愈多跨國企業會選擇於本港上市,對於商業翻譯的人才需求日益殷切。有見及此,香港恒生大學(下稱恒大)翻譯學院開辦了「商務翻譯(榮譽)學士」學位課程,為有志投身翻譯行業的文憑試學生提供專業的訓練,裝備他們日後成為業界專才。 (右起)方梓勳教授和陳嘉恩博士均表示,課程旨為培育學生成為「Smart Translator」,擁有專業的翻譯技巧外,同時掌握翻譯軟件的應用。 根據畢馬威2019年IPO市場回顧報告顯示,本港去年完成了160宗新股上市,總集資金額高達3,078億港元,蟬聯2019年全球IPO市場榜首。而新股上市前,需要完成多項要求,包括以中英文撰寫企業的招股書等。因此,市場上需要擁有專業傳譯知識人才。恒大翻譯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表示,隨着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到本港集資上市,對於翻譯人才的需求殷切。此外,廣告、手機遊戲、電影等文化產業對於翻譯人才的需求亦不斷增加,就業及事業發展前景相當理想。 多元課程 培育學生成「Smart Translator」 方教授表示,課程旨為培育學生成為「Smart Translator(智慧譯者)」,同學不單擁有「智慧」處理不同類型的翻譯工作,同時要具備「智能」思維,配合新科技的發展,學會操作嶄新的專業翻譯軟件,「學院期望學生真正做到『Culture Smart(有文化智慧)』及『Technology Smart(有科技智慧)』。」副院長陳嘉恩博士補充:「恒大翻譯學院緊貼市場脈搏,在課程上加入科技元素,學生可修讀電腦與商務翻譯、社群媒體翻譯、遊戲本地化等課程,是香港高等院校之中,提供最多科技科目的翻譯學系。」 翻譯學院採用小班教學,並且以四個『I』為核心,包括綜合(Integrated)、創新(Innovative)、深入(In-depth)及有趣(Interesting),範疇涵蓋法律、傳媒、金融、廣告、語言學、公關等,裝備學生日後在不同的崗位上展現才能。 翻譯學院設有符合聯合國規格即時傳譯設備的會議廳 ─ 馮堯敬堂,可舉辦大型會議及為同學提供傳譯訓練。 重視交流體驗  提升語言水平 課堂以外,學院亦鼓勵學生參加海外交流計劃,感受外國文化氣氛的同時,亦可以學習新知識,擴闊國際視野。陳博士表示,學院每年暑假均會提供不同海外交流機會,包括學生於二年級時,有機會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接受為期六個星期的高級翻譯訓練。三年級學生亦可遠赴英國倫敦西敏寺大學進修短期英語課程,在全英文的語境中,提升英語溝通水平。 翻譯學院每年安排同學到英國西敏寺大學進行交流,提升英語水平。 隨著東亞地區經濟崛起,翻譯學院希望進一步加強同學語言能力。下學年起,除了中、英文外,翻譯學院學生須修讀至少一科「第二外語」,包括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印尼文及越南文。方教授指出:「語言能開拓學生視野,了解多一種文化,對翻譯大有裨益。」 商業結合翻譯  畢業生掌握多元技能 及早發掘自己的興趣,升學時建立專業的知識基礎,方能夠為自己覓得理想前程。任職財經印刷公司的馬溥勳(Benson)表示,早就對商業和翻譯工作有濃厚的興趣,他選讀香港恒生大學(恒大)翻譯學院的商務翻譯學士課程。他覺得,恒大翻譯學院課程不單豐富他的專業翻譯知識,更提供海外交流和工作實習機會,協助他確立事業發展方向。 Benson認為,恒大不單豐富他的專業翻譯知識,更提供海外交流和工作實習機會,使他日後工作時更具競爭力。 當年選擇升讀學位課程時,Benson留意到本港其他大專院校的翻譯學位課程偏重文學性質,而恒大翻譯學院的商務翻譯學士課程加入商業元素,對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具有優勢,故此選讀該課程。他認為,恒大翻譯學院課程設計專業並緊貼市場步伐,除了教授語言及翻譯技巧外,亦特別設有與商務相關的科目,例如「商業法翻譯」、「財經翻譯」等,同學亦可選修「電腦與商務翻譯」、「遊戲本地化」等加入科技元素的科目,學生無論在翻譯商業文本或科技相關詞彙時,都可以從專業角度出發,貼近業界所需。 赴英倫交流 工作實習 奠定事業基礎 為學之道,貴能通觀四海,放眼世界。為讓學生增廣見聞,實踐所學,恒大翻譯學院積極為同學提供海外交流和工作實習機會。Benson於在學時,曾到英國的西敏寺大學修讀短期課程,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一同學習英語,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氣息。他表示,外國學生勇於提問,促使他要更主動學習,才能把握更多機會。Benson亦獲大學安排到本地一間電視台的新聞部實習,負責國際新聞及外電的翻譯工作。他表示,由翻譯、編稿、配字幕,全程一手包辦,雖然工作繁重,但他十分享受翻譯工作帶來的樂趣,並期望日後可於翻譯行業盡展所長。 Benson(右二)在倫敦修讀英語課程期間,與不同國籍同學交流,融入當地文化,獲 得難忘寶貴經驗。 迎接數碼時代 善用科技翻譯 Benson現職於一間財經印刷公司,負責處理上市公司通告、招股書文件翻譯等工作,將他於恒大四年所學學以致用。Benson表示:「課堂上老師會教導學生處理不同商務文件,精準地傳譯至大眾所能理解的文本。投身職場後,發現所學的知識都很實用,使我快人一步適應實務工作環境。」 隨着資訊科技的進步,翻譯界近年亦引入不少軟件,提升工作效率。Benson以一般上市公司的招股書為例,過去的翻譯工作,需時長達一年,當中需要透過團隊合作,把內容精準地傳譯出來。然而,科技的進步有助從業員簡化繁複的步驟。「長達數百頁的內容中,大部分均與其他招股書內容相近,透過擁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專業軟件進行初步傳譯,縮短整體工作時數,提升效率。」雖然科技進步一日千里,但他強調科技仍未能全面取代人手的工作,因此未來仍需要大量翻譯人才。他續指,翻譯學院掌握先機,早年已加入「電腦與商務翻譯」學科,讓同學除了學習一般的翻譯技巧及商業知識外,亦會接觸到不同翻譯軟件的操作技巧,讓他們能夠更快適應未來的工作。 Benson(後排左一)認為小班教學模式,師生關係更為融洽,有助老師了解學生需要。 工作多年,Benson感恩於恒大裝備了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覓得理想工作。他寄語未來有意投身商業翻譯工作的同學,及早了解自己的目標,發掘個人興趣。他指,商業翻譯的工作廣泛,廣告、遊戲翻譯等市場龐大,同學宜思索發展目標,並向自己的興趣努力邁進,「恒大的教授十分樂意引導學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成就個人的理想職業。」 業界人才需求殷切 盼更多畢業生加入 翁小敏表示,業界對於人才的需求依然殷切,而且對恒大學生既擁有翻譯和商業知識十分欣賞,指他們畢業後的競爭力高。 內地與本港的關係緊密,內地的企業到港集資上市的數量日益增加,連同海外跨國企業,本港的上市公司數量屢創新高。iONE卓智財經印刷有限公司翻譯部主管翁小敏表示,全港現有二千多家上市公司。企業上市前必須聘用翻譯專才,為企業的招股書進行中英翻譯,以符合法規上的要求,加上企業的年報、季報等商業文件,商業翻譯行業的前景理想。翁小敏表示,業界一般會優先聘請翻譯系畢業生,「求職者除需要擁有翻譯基礎知識外,若能對不同行業有所涉獵,對投身財經翻譯行業更有優勢。」 近年業界開始引入商業翻譯軟件,協助從業員提升工作效率。翁小敏強調,科技翻譯尚在起步階段,行業仍然依賴人才的經驗作專業判斷,「不同的上市公司對於翻譯文本的要求各有不同,專才需要配合客戶要求,在軟件的協助下作適度的調整,因此畢業生學會不同軟件的操作方法,有助他們提升競爭力。」對於有志投身財經翻譯工作的同學,翁小敏鼓勵他們可從網上下載企業公開文件,及早了解財經翻譯的用詞,裝備相關的知識,為自己開拓事業前途。…

    考慮各種因素 翻譯新增詞彙

    文匯報2020年7月13日 【恒大譯站】考慮各種因素 翻譯新增詞彙 語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詞彙的演變尤其如此。從去年年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這在語言中亦有折射。下面以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新增的詞彙為例來探討新詞的翻譯。 牛津英語詞典於2020年4月公布了一批新增新冠肺炎相關詞彙,比如: Covid-19: n.: An acute respiratory illness in humans caused by a coronavirus, which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severe symptoms and death, esp. in the elderly and… Social distancing, n.: The action of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stance from other people, or of limiting access to and…

    網上講座——譯者和語言專業人員如何善用人工智能?

    網上講座——譯者和語言專業人員如何善用人工智能? 翻譯學院副教授兼商務翻譯學士及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蕭世昌博士分別於6 月22日及7月6日舉辦了兩場網上講座,題為《譯者和語言專業人員如何善用人工智能?》。 蕭博士先向聽眾概述各類翻譯及語言服務工作,再介紹人工智能及機器翻譯,然後探討譯前及譯後編輯如何改善機器翻譯工具的譯文質素,並即場與聽眾一起分辨機器翻譯的譯文。 聽眾也在講座中了解到翻譯學院提供的翻譯及語言科技課程,以及學院協助同學掌握最新科技的教學設施。…

    戲劇翻譯鬼才 掀起貼地改編風氣

    文匯報2020年6月29日 【恒大譯站】戲劇翻譯鬼才 掀起貼地改編風氣 上期談及陳鈞潤受託改編《第十二夜》,以唐朝廣州為背景,聖誕狂歡改為新春慶節,莎翁詩句化為唐詩;至於人名的翻譯,也頗見心思。且看陳鈞潤夫子自道: 人物名氏,多是譯音,如賀省廬(Orsino,嶺南節度使─治廣州─上柱國越國公,原著是意大利依里利亞公爵);萼綠華(Olivia,取自李商隱《聖女祠》);石芭亭(Sebastian)與石蕙蘭(Viola)兄妹(後者易男裝後化名石沙鷗Cesario);況東洋(Antonio);鮑菟鼙員外(Sir Toby Belch)及尉遲岸汐公子(Sir Andrew Aguecheek)一雙丑角(諧音兼諧義─「肚皮」與「戇直」);以及婢僕晚霞(Maria)與茅福祿(Malvolio)。 隨着《元宵》的成功,陳鈞潤再接再厲,改編了不少莎劇和其他的西方經典和名著,例如《禧春酒店》(L’hotel du libre echange / Hotel Paradiso,1987)、《美人如玉劍如虹》(Cyrano de Bergerac,1987)、《閒角春秋》(Rosa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1989)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不少香港劇壇的翻譯劇都採用改編或本地化的手法,蔚然成風,陳鈞潤之功不可滅。 第二,劇本語言的本土化。陳鈞潤酷愛語言,而且功力深厚,在劇院等候開場的空檔時刻,不難看見他手執一份《南華早報》,自得其樂地研究報章上的填字遊戲。他在1991年出版的《港人自講》,就堅持港式語言,港人港語,認為港式粵語活潑生動,最適合「為香港觀眾翻譯戲劇」(陳鈞潤在1991年寫的論文的題目)。他堅持在翻譯劇中「港人自講」(陳鈞潤出版討論香港語言的書名,1991)。他認為: 我卻覺得我們應該可以有另類的翻譯,改變一下,照顧本地的觀眾。我自己也是一位觀眾,我自己也會看這些主流翻譯劇,但是我發現它們與自己格格不入,使我一點共鳴或投入感也沒有。事實上,香港人的廣東話是一種多姿多采的方言,有着豐富的詞彙,我們何苦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講英文的句式呢?為何我們不可以用本地化的詞彙來演戲,令觀眾可以更加投入,感受可以更親切一點呢?我想,大概就是這些意念驅使我開始本地化的改編。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香港的劇本,無論是創作劇或翻譯劇都採用白話文,上演時再由演員轉換為粵語,普遍地使用粵語作為劇本的語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才開始。這個轉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陳鈞潤和黎翠珍等人努力和成功地用粵語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和其他西方經典劇作,其中陳鈞潤的翻譯,尤其是喜劇,最受觀眾的歡迎。他那種不避俚語、俗語,不時加插不文的雙關語和文字遊戲的風格,成為香港式喜劇的模範,可說是香港戲劇特色之一。 陳鈞潤勇於翻譯劇本的本地化,堅持使用高度可說性的港式語言,在很大程度上肯定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說他是一位地道的戲劇翻譯鬼才,並非過譽。   方梓勳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學院院長…

    戲劇翻譯鬼才 堅持港人港語

    文匯報2020年6月15日 【恒大譯站】戲劇翻譯鬼才 堅持港人港語 陳鈞潤參與香港戲劇工作多年,貢獻良多,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就是翻譯劇的本土化。外來劇本的本土化,現在已是屢見不鮮,司空見慣的事情,做得最好和把這潮流帶進香港劇壇的就是陳鈞潤。 鍾景輝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美國耶魯大學學成回來,介紹不少美國戲劇給香港的觀眾,當時提倡原汁原味,譯本和演出都一字不漏,無論人物或背景都緊貼原著,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例如以演出翻譯劇出名的海豹劇團,都是如此。 那是西風美雨的歲月,在台上看見戴着金髮的演員,聽到英式粵語的台詞,觀眾都司空見慣。 1977年,何文匯教授把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成《王子復仇記》,把故事放在中國的五代十國,取代了原著古代的丹麥作為背景,上演後引起了不少爭論。翻譯學者周兆祥便與何文匯進行了一輪筆戰,可見改編和本土化的翻譯劇並未為人接受。 到了1986年,陳鈞潤受當時中英劇團的藝術總監高本納(Bernard Goss)所託,把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改編,以中國唐朝廣州為背景,聖誕十二夜狂歡改為新春慶節以迄元宵,莎劇中的詩句譯成唐詩,對白改寫為半文不白的粵語,無論人名、典故與對白,都有跡可尋,但並不存在翻譯的腔道,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下面是陳鈞潤翻譯劇中的一首詩,既能概括全詩的內容,同時也朗朗上口,足見他文采斐然: By innocence I swear, and by my youth, I have one heart, one bosom, and one truth, And that no woman has; nor never none Shall mistress be of it, save I alone. And so adieu, good madam. Never more Will I my master’s…

    網上講座 —— 傳譯在香港:揭開傳譯的神秘面紗

    網上講座 —— 傳譯在香港:揭開傳譯的神秘面紗 翻譯學院助理教授王紅華博士於5月21日及6月5日,以「傳譯在香港:揭開傳譯的神秘面紗」為題,舉辦網上講座 。 王博士先以介紹傳譯員的角色為講座拉開序幕,然後談及須具備的技能,如紮實的語言基礎和跨文化能力等。 王博士還探討了傳譯員在香港的就業前景,提到法定語文主任、即時傳譯主任等職位在政府部門內需求很大。 王博士在講座介紹了翻譯學院開設的本科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幫助聽眾認清自己,為未來選擇路向。…

    改寫《傲慢與偏見》背景及人物香港化

    文匯報 2020年6月1日 【恒大譯站】改寫《傲慢與偏見》背景及人物香港化 最近觀賞了中英劇團的翻譯劇《初見》,是數月前去世的陳鈞潤按照英國作家簡奥斯汀(Jane Austen)的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改寫的劇本。故事大致按照原著的綱領,但背景和人物完全香港化,把十八世紀攝政時期(Regency Period)的英國,搬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 小說轉換為劇本,嚴格來說不是翻譯,也因為是改寫,陳鈞潤給了自己很大的自由度,藉此發揮他戲劇和語言的「鬼才」。台詞是百分之百的香港化,在粵語中轉換語碼,夾雜英語單字,甚至出現一連串的英語對白,這大概就是反映當年殖民時期的香港,至於能否展示所謂中英文化交流的現象,則見仁見智,未免流於表面。 按照陳鈞潤的說法,以前的香港生活節奏較為緩慢,說話不那麼直接,於是出現了不少港式歇後語,例如飛機打仗(高鬥 / 竇),也有一些是頗為不雅的,例如太監騎馬(冇得頂)等,都是典型的陳鈞潤手筆。玩弄文字,正是他的一貫作風,改寫《初見》,可說是如魚得水,自得其樂,但在毫無節制的情況之下,總覺得有些太濫,不時出現以辭害意的地方。 縱觀全劇,自然也有保留奥斯汀原著的階級與財富觀念,男女關係等主題,但更像是給予陳鈞潤一個藉口,抒發他對殖民時代的懷舊情意結,更重要的是,讓他有一個展示他對文字愛好和語言功力的機會。 《初見》玩弄文字太過,有點喧賓奪主,不是陳鈞潤最好的作品,但也可以一窺他的戲劇翻譯的特色。其實陳鈞潤的作品很多,主要是翻譯劇,共五十多齣,此外還有雜文,別創一格的是改寫翻譯劇本為小說,例如《女大不中留》(”Hobson’s Choice”)。1996年TVB重播任白的《紫釵記》電影,也特別邀請陳鈞潤翻譯字幕。唐滌生的曲詞瑰麗典雅,典故迭出,陳鈞潤採取省略手法,重點翻譯詞義,字幕簡潔易懂,讀者稱快,歎為一絕,可見陳鈞潤隨機應變的作風。 陳鈞潤音樂修養極高,尤愛歌劇,在香港電台介紹歌劇多年,又翻譯超過30齣西洋歌劇的歌詞。與朋儕歡聚之際,不時客串一曲,由他那素稱鋼琴王子的兒子陳雋騫擔任伴奏,於是父唱子隨,以娛親友,樂在其中,儼然一時佳話。他又翻譯百老匯音樂劇的歌詞,音和義並重,屢見神來之筆。香港恒生大學校歌的歌詞,也出自陳鈞潤之手。(下文再續) 方梓勳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學院院長…

    英文虎報﹕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課程

    (in English only) 26 May 2020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he Standard on 26 May 2020.) Propel yourself in business and legal translation Developed by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 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Business and Legal) provides rigorous training for potential language professionals to write, translate…

    英文虎報﹕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

    (in English only) 22 May 2020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The Standard on 22 May 2020.) Harn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service of translation Curated by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 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ims at equipping students with th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technical competency…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