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印尼駐港總領事Ricky Suhendar先生及領事館人員於9月23日蒞臨香港恒生大學,與翻譯及外語學院院長方梓勳教授及副院長陳嘉恩博士進行會議。在會議中雙方討論了翻譯及外語學院的印尼文課程發展,並探討了將來向恒大學生推廣印尼文化的合作計劃,例如文化節及學生交流計劃等。 Ricky Suhendar先生(右三)、方梓勳教授(左三)、陳嘉恩博士(左一)及領事館人員…
文匯報 2020年10月19日 【恒大譯站】演技不能過火 只可譯不能繹 SIL International(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是一個國際性、非牟利組織,致力於推動全球語言的可持續性發展。其最新發表的第23版Ethnologue顯示至今為止世界上有7,117種鮮活的語言。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進行口頭交流時,便需要傳譯服務。那麼傳譯員的角色究竟如何呢?是一座橋樑抑或傳聲筒又或代言人呢?其實傳譯員和演藝員倒是有一些共通之點,又有迥異之處。演員的任務可以描述為跟着一個劇本去揣摩和演繹角色,去展現或再現角色 / 人物的特點。而傳譯員的任務則可以用「演譯」來概括。 「譯」這一部分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同聲傳譯抑或是交替傳譯,「譯」是譯員的核心任務,也就是要將源語言中的信息傳遞到目的語中去,並盡可能做到完整、精確、通順。 「演」簡單而言也就是「扮」的意思,這體現了一定程度的限定性。換句話說,傳譯員是在扮演發言人的角色,也是有「劇本」和「人物」要跟的。因此,傳遞源語者 / 發言人所表達的觀點、態度是根本。這既涉及到語言層面之內的信息,也涉及到語言層面之外的信息。 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2019年在白宮會晤的交替傳譯現場為例。典型的外國元首互訪這種外事場合通常都是東道主致歡迎辭,而來訪國元首則是表示感謝。特朗普總統以語言和握手展示了對意大利總統的歡迎。比較兩位總統的傳譯員的表現,我們發現特朗普總統的譯員在「演」上顯然是略勝一籌的。這位女譯員在傳譯特朗普的歡迎辭時,是面帶微笑的。也就是說,除了文字的表述,譯員也用身體語言傳遞了美國總統對意大利總統的歡迎。而馬塔雷拉總統的譯員,在傳譯意大利總統的致謝時,則保持了嚴肅的表情。 雖然譯員和藝員都可以說是在「演」,但是其能發揮的空間是不同的,藝員有着更多的自由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有時候還可能因為入戲太深,而無法自拔,出不了戲。而傳譯員則不行,傳譯員只能忠實地去傳遞發言人的觀點,而不能加入和展現自身的看法和情感。 回到上述實例,特朗普總統的意大利語傳譯員則隨着會晤的進行,「演」技過火了。她因為在現場誇張的臉部表情,而登上了各大新聞的頭條。這顯然是演過度了。作為傳譯員,無論你自身看法如何,贊成發言人與否,都不能將自己觀點加入譯文,更不適合用身體語言來展示自己的感受,這樣有時就會喧賓奪主,影響傳譯的質素。 最後,一言以蔽之,無論是譯員還是藝員,要修得正果,都得靠不斷實踐,以提高演技。 王紅華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 …
(本文刊登於2020年9月香港恒生大學通訊) 翻譯及外語學院開辦更多外語科目 翻譯學院在新學年改名為「翻譯及外語學院」,顧名思義,學院將開辦更多外語課程。院長方梓勳教授表示:「現今只懂中文和英文並不足夠,世界還有很多不同文化,地球村的形成亦令我們在溝通上有學習不同語言的需要。未來我們希望可以發展中英以外的對譯,例如德漢、西漢、英法、英德等。」 副院長陳嘉恩博士闡釋,學習外語必須同時學習當地的文化、歷史及社會背景,了解那個語言的社群,才能建立同理心及同情心。「同學在學習了語言及文化,認識了那個地方後,將來也可考慮到當地讀書、工作甚至生活,從而擴闊自己的眼界及自我發展的空間。」 除了現有的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及意大利文,學院正計劃發展印尼文及越南文課程。電腦科技亦是學院發展的另一重點項目,亦會有國際關係、時事及可持續發展的翻譯。方教授強調:「我們希望畢業生能成為Smart Translator。Smart有幾個方向,第一是語言智能(Language Smart);第二是文化智能(Cultural Smart),即因應場合說適合的話;第三是科技智能(Technology Smart),即電腦科技的翻譯。翻譯不是搬字過紙,我們需要訓練學生的能力,裝備他們這三種翻譯智能,讓他們可以製造新的製成品出來。」 此外,學院一向重視學生的實務經驗,數年前已設立商務翻譯中心,讓學生實際體驗如何與客戶接洽。「我們希望同學一投身職場,便可以很快適應與銜接,無論翻譯水平、技巧以至心態都已經熟習,因此實戰經驗非重要。」 方教授和陳博士表示,恒大的翻譯課程靈活互動,貼近市場發展和社會需要,理論與實踐並重;近年更格外注重翻譯科技,科技翻譯項目的數量為香港院校中最多。「未來我們會大力推動電腦翻譯科技,課程發展亦會愈趨多元化。」…
文匯報 2020年10月5日 【恒大譯站】怎一個「和」字了得 翻譯初學者大多不能確切掌握「詞無定譯」的原則,反而通常會採用「一詞一譯」的方法來應付不同的上下文,而他們那「一譯」往往就是自己最熟悉那個意思,不是第一個學會的、先入為主的,就是見得最多的那個用法。例如,初學者碰到「and」往往會不管三七二十一譯作「和」,但其實通常不妥。 例一:在一本小說裏,女主角要到一個叫Gordonwood的地方探望姨姨,早上從倫敦出發,坐了整天蒸氣火車,晚上才到達Gordonwood附近的城鎮,下車時傾盆大雨,於是進了一家旅館先過一夜,翌日早上再去姨姨家。原文描寫她在旅館餐廳吃晚飯時感到舒適自在,慶幸自己決定正確:「I was glad now that I hadn’t gone immediately to Gordonwood. I would be relaxed and refreshed in the morning and in much better shape to meet my aunt.」學生譯為:「……我會在第二天早上,輕鬆從容,精神煥發和打扮得更好去找姨姨。」其它問題不說,「and」譯為「和」就不妥,因為「和」只能連接名詞詞組,而且譯者把「relaxed」、「refreshed」、「in much better shape」當作並列,沒留意到「in the morning」已經把前兩項歸納為一組,與第三項分開。 這裏的「and」其實帶出結果–因為「relaxed」、「refreshed」,「所以 / 這樣就」「in much better shape to meet my aunt」。 例二:某本談節食的書說,賣瘦身產品的商家最樂見大家長胖,因為可以推出更多瘦身產品,而不論新產品的「必瘦」承諾包裝得如何花俏,「…when we tear it off we always find…
文匯報 2020年9月21日 【恒大譯站】讀音因時轉變 菩薩跟着改名 漢譯佛典名相甚多,單是大乘菩薩名號,自漢晉佛教初傳時期,經已出現不同翻譯,後來部分譯名為譯師和信眾經常採用,漸成定式。本文以三位菩薩的名號為例,點出古代中國佛教文本異譯情況。 先談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以善巧方便的教法,救度十方眾生,漢地家喻戶曉。按現存經本,「Avalokiteśvara」是觀世音菩薩其中一種常見梵號,正譯「觀自在」,但隋唐以前的漢譯並不統一,或翻為「闚音」,見於東漢安玄譯《法鏡經》、三國東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及《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等;或翻為「光世音」,見於東漢安世高譯《佛說自誓三昧經》及西晉竺法護譯經;或翻為「觀世自在」,見於北魏菩提留支所出經本。此外,部分譯者採用音譯,翻為「廅樓亘」,早見於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接着以文殊菩薩為例。文殊菩薩以利益群生為己任,倒駕慈航,是另一位廣為人知的大乘菩薩。文殊菩薩的常見梵文名號有「Mañjuśrī」、「Mañjuśrīkumārabhūta」等,其漢文名號異譯甚多,如安玄《法鏡經》譯為「敬首」,西晉聶道真《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翻作「文殊師利法王子」,竺法護《持心梵天所問經》譯為「普首」、「普首童真」,南朝翔公則採「濡首」、「濡首童真」的譯名。另有不同音譯,如「滿殊尸利」、「曼殊室利」等等。 最後的例子是彌勒菩薩。彌勒信仰流行於古代中土,本為南天竺婆羅門種,為一生補處的菩薩,未來證覺成佛,下生人間,護持眾生。彌勒菩薩的其中一種常見梵號為「Maitreya」,漢晉早期佛典翻作「慈氏」,支謙嘗立「慈氏闓士」的譯名,是為「彌勒菩薩」的早期漢譯,見於《大明度經》。又有種種音譯傳世,如「每怛哩」、「迷諦隸」、「梅怛麗」、「梅呾麗耶」、「梅怛麗藥」云云。 從以上例子可見,古代漢譯佛典中的菩薩名號不一,特別是佛教初傳時期,異譯眾多,有關現象是值得深究的翻譯史論題。若論箇中成因,大概是早期譯經規範未成,同時譯師對名相翻譯各有想法,加上菩薩名號或多於一種,遂致同名異譯。另關於菩薩名號音譯存異的情況,背後原因是經本原文不一定是梵語,部分早期經文以犍陀羅語等西域語言傳誦書寫,譯者所據原文不同,異文異音,翻譯自然不會劃一。再者,即便由梵轉華,同一種語言文字的讀音常因時、地轉變,如宋僧贊寧所謂「書語不同」、「言音漸異」,由是衍生多種譯語。日後可循此繼續探索,比對眾經,編訂一部名為「漢文佛教名相異譯大辭典」的工具書,進而製成電子資料庫,有助推動佛經翻譯現象研究。 蕭世友 助理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
文匯報2020年9月7日 【恒大譯站】同股不同權 故事說不完 中美角力,從最初的貿易擴大至科技領域,再從科技擴大至金融領域。今天想跟各位分享幾個相關詞語。原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亦即所謂「中國概念股」(China Concept Stocks)有超過一百家。為了進一步打擊中國,美國政府採取了多項行動。首先,所有中概股要讓美國的監管機構(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查閱這些企業在內地業務及其核數師的工作底稿,否則便要在明年年底除牌(delist)。要對付中國,美國可以使出更「辣」的招數,直接將某些中概股除牌,這些內地企業便會喪失上市地位,無法在美國集資。即使某些中概股以美國預託證券(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的形式在場外證券市場(Over the Counter Market)買賣,也不能倖免。 有見及此,不少內地企業都做好兩手準備,除了在美國上市外,也同時到香港作第二上市(second listing)。一旦不能在美國立足,也可以保留香港上市公司的地位。舉例來說,阿里巴巴和網易分別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也同時在港交所上市。其實阿里巴巴多年前初次尋求在香港上市時,曾因為採用同股不同權結構(weighted voting rights structure)而不符合當時的上市規則(listing rules),不獲監管當局開綠燈,結果馬雲決定到美國上市,想不到多年後又要「回歸」港交所。那同股不同權結構又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來說,有限公司股東的投票權與其持股量成正比。政治上有所謂一人一票,在金錢世界裏也有「一股一票」,洋人會說:「That’s fair enough」,但阿里巴巴卻有所不同,馬雲和一些合夥人(partners)的持股量雖然不多,但所持有每一股的投票權卻比其他小股東多,因此他們可以四両撥千斤,實質上控制阿里巴巴。這裏順帶一提,阿里巴巴的合夥人主要指創辦人馬雲和其他高管,概念跟傳統《公司法》中的合夥人不盡相同。從企業管治的角度來說,同股不同權結構其實有欠公允,難怪當年香港的監管機構不願為阿里巴巴破例。 時移勢易,港交所後來修改了上市規則,容許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首先登場的是小米(1810)和美團(3690),阿里巴巴(9988)也緊隨其後。相信在不久將來,會有更多同類型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故事還未完結。阿里巴巴的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超過50,000億港元,理應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Hang Seng Index Constituents),即在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50家企業,也就是我們說的藍籌股(blue chips),但阿里巴巴的結構是同股不同權,並不符合作為藍籌股的條件。不用擔心!有關規定最近也修改了。恒指服務公司不久前宣布,阿里巴巴和小米將會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網上講座 —— 法 • 定語文 翻譯學院於7月17日舉行了一場網上講座,講者是學院講師張敬文博士,題為《法 • 定語文》 。張博士是一位熟悉香港和中國內地法律事務的資深翻譯員及傳譯員,他在講座中深入淺出地分享了香港法律文本的特別之處,並講解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及解決方法。張博士還探討了法律翻譯及傳譯行業的就業前景,鼓勵有志加入行業的同學好好裝備自己。…
恒大商務翻譯榮譽學士 成就專才 (本文刊登於7月25日《經濟日報》)…
香港恒生大學 「博雅+專業」教育 成就跨領域創新人才 (本文刊登於7月22日《明報》及《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