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遊戲本地化和數碼娛樂2021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遊戲本地化和數碼娛樂2021 Workshop 2: Found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ssues in Game Localisation The digita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providing endless entertainment to players around the world with differe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success of the industry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ILT (globalis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localisation, and translation) processes,…

    冼為堅卓越教授(中國文化與翻譯) 閔福德﹕文化與翻譯系列公開講座 香港:文學與翻譯

    閔福德﹕文化與翻譯系列 公開講座——香港:文學與翻譯 Date Topic 2021.6.26 (Sat) Early Beginnings: the 1980s, the Renditions Special Hong Kong Issues 八十年代:香港文學和翻譯的始源 2021.7.3 (Sat) Friendship & Affinity: 2011-2021, The Highest Aspiration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Hong Kong Literature Series 翻譯的因緣:翻譯的境界 2021.7.10 (Sat) The Best China: Two Centuries of Hong Kong Essays 最好的中國:兩個世紀中的香港散文 2021.7.17 (Sat) Jottings and Belles Lettres: Hong Kong,…

    線上工作坊:遊戲本地化

    翻譯及外語學院線上工作坊系列——遊戲本地化 翻譯及外語學院正在舉辦名為「遊戲本地化和數碼娛樂2021」的連串線上工作坊。第一個工作坊「遊戲本地化:翻譯研究和行業發展新貌」在2021年6月7日舉行。工作坊由英國羅漢普頓大學講師Dr. Miguel Á. Bernal-Merino擔任演講嘉賓,而本院助理教授蕭世友博士則擔任主持人。 遊戲本地化行業在短短數十年間迅速發展。 Dr. Bernal-Merino首先為大家介紹何謂電子遊戲本地化及多媒體互動娛樂軟件。隨後,他比較了遊戲本地化與其他類型翻譯所面對的翻譯難題,強調了其中的區別。此外,他更列舉了一連串文本風格不同的遊戲實例。 Dr. Bernal-Merino也講述了多媒體互動娛樂軟件中,符號發揮指代作用的八個可能層面,即書面語、口頭語、圖像、音樂、聲音、觸感、本體感、平衡感。接著,他解釋了連貫性如何在上述八個可能的層次中實現語用啟發。在講座的最後他更強調了遊戲本地化新的研究方向和職業前景。鑑於遊戲本地化正發展迅速,他認為這行業極有前途。 Facebook: Instagram: https://www.facebook.com/HSUTranslation/posts/1472369259773408 https://www.instagram.com/p/CQLSzpdJsnU/ 根據Dr. Miguel Á. Bernal-Merino所說,兒童書籍和遊戲產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流行書籍被轉化為電子遊戲,媒介的改變使原始資料被重新加工成新的互動版本,結合了內容原本的魅力和新多媒體技術的刺激。 Dr. Miguel Á. Bernal-Merino分享他遊戲本地化過程的知識。 Dr. Miguel Á. Bernal-Merino最後重點介紹遊戲本地化的職業前景作為演講的總結。…

    醫療翻譯科技

    翻譯及外語學院公開講座――醫療翻譯科技 翻譯及外語學院於5月18日舉行了一場公開講座,由學院副教授兼商務翻譯(榮譽)學士及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蕭世昌博士主講,題為《醫療翻譯科技》。 蕭博士指出,疫情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加速了翻譯在各領域的發展,例如醫療文本、網上活動、電子商貿、數碼娛樂,當中醫療翻譯最廣受注意。醫療翻譯要準確無誤、便於獲取,有助個人保健、健康教育,還可促進醫學研究與發展。醫療翻譯層面甚廣,包括醫療諮詢、專業會議、藥物記錄、醫療保健網站等。 蕭博士認為,醫療翻譯員要語文能力佳,兼備翻譯技巧及文化認知,還要懂醫學知識且不斷進修。蕭博士強調,翻譯科技在醫療翻譯中尤其重要,既可確保譯文準確,也更省時快捷。蕭博士還介紹了各種實用的電子工具,重申翻譯員應好好善用翻譯科技,提升醫療翻譯的效率和普及程度。…

    古代來華譯經僧 各找辦法學中文

    文匯報  2021年5月31日 【恒大譯站】古代來華譯經僧 各找辦法學中文 譯者必須通曉原語(source language)及目標語(target language),方能將文本從某地傳至他方。翻譯佛典亦然,隋代譯僧彥琮曾提出譯經師「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並應「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意思是譯者掌握梵、漢二語,方能有效理解原文經卷,以通暢的文字譯出文義,讓中土大眾了悟佛理。多年前,佛教學者曹仕邦嘗撰《淺論中國求法僧俗出國前、後學習域外語文的機緣》,說明漢地學眾如何學習西域語言,讀通佛典原本,參預譯事。那麼從西域來華的僧人是怎樣學懂漢言,然後在華弘法呢?初步考察僧傳記述,基本有三大途徑。 其一,不少遠來東土的西域沙門,是在抵達中原或江南的中國腹地才開始學習漢語。有些西僧極具語言天分,短時間內便能學懂。舉例而言,東漢安世高學識深廣,博學多聞,自少通曉「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學習能力甚高,長大後一心弘法,史稱世高「始到中夏」,因「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華言」,然後開始個人翻經,「於是宣譯,改梵為漢」。 此外,有部分法師學習時間較久,確保漢言嫻熟,方敢譯經,如後秦譯僧曇摩耶舍深明《舍利弗阿毘曇論》,秦主請譯,法師認為該論法理幽遠,親自翻譯方可傳達要旨,不能假手他人,遂在長安攻習漢言,經六年時間,「漸閑秦語」,才落筆開譯。 其二,有些古代西來譯師,如鳩摩羅什、笈多等,早在西域、涼州學習漢言,入京以後即能興辦譯場,將經本由梵轉華。考查歷史文獻,西域部分邦國兼行漢語,法師們可在該些地方了解華言的特點,窺探其貌,略識大概。如按道宣《續高僧傳》記載,六世紀時高昌國「僧侶多學漢言」。又十六國時代的西涼地區漢化程度頗高,曇無讖便是在涼土「學語三年」,得其旨歸。由此可知,中古譯師不必進入中原或江南地區以後才有可能學習中文,在部分西域國家或河西地帶已可為之。 其三,古有譯僧遲遲未能掌握漢文,遂經懺法而得感悟,最終極速學懂譯語。按《梁高僧傳》記載,南朝劉宋中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羅入華弘法,享譽國中,但不善漢言,故要譯人弟子協助,方能譯經傳道,時覺言不盡意,心感慚愧,遂「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其後,跋陀在夢中見一白衣人士,手持寶劍,並執一頭,問跋陀有何憂疑,法師便道明語言學習問題。白衣使者聞言以後,便「以劍易首」,替跋陀更換頭顱。夢醒以後,跋陀「心神悅懌」,能以漢言宣講佛經義理,通暢無礙,一夜精通華語。   蕭世友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    …

    單獨關稅區 不怕美制裁

    文匯報  2021年5月17日 【恒大譯站】單獨關稅區 不怕美制裁 2020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香港實施貿易制裁,不再把中國內地和香港區分開來。中美貿易戰爆發,美國向來自中國內地的進口貨加徵關稅,但由於過去美國給予香港特殊待遇,所以並未向來自香港的進口貨加徵關稅。特朗普作出上述宣布,意味着將會對香港貨「一視同仁」。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在同年8月發出通告,要求所有來自香港的進口貨均須標籤為「Made in China」。 香港在國際貿易方面享有特殊地位,並不是外國的恩賜,除了香港人的努力,還有其法律基礎。根據基本法第一百一十六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為單獨的關稅地區(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請各位注意:「單獨的關稅地區」才是正確的說法,不是「獨立關稅區」。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是國際法概念,作為單獨的關稅地區,香港可以參加《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亦即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WTO正式成立,香港也順理成章成為該組織的成員,比中國內地入世還要早。這裡順帶一提,因為WTO屬於「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ot limited to states),所以香港可以 「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 香港是個單獨的關稅地區,可以自行徵收關稅和編制進出口數字。當然,香港一向都是個自由港,只會向幾種進口貨徵收稅項。除了作為單獨的關稅地區,香港也可以對本地產品簽發產地來源證(certificates of origin)。關於這一點,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已作出相關規定。香港可以自行簽發產地來源證,因此「香港製造」跟「中國製造」是不一樣的。年輕的讀者朋友可能不知道,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是個工業城市,「Made in Hong Kong」這個「品牌」在國際社會早已享負盛名。中國內地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香港廠商才逐步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內地。今時今日,香港已經是個國際金融中心,經濟以服務業為主。 大家可能會問:美國對香港實施貿易制裁,對香港會造成嚴重打擊嗎?大家不用擔心!影響是有的,但應該不會如一般人想像那麼嚴重。其實美國早已不再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到美國的貨品,佔香港出口總值不到10%。在香港的出口貨品中,轉口(re-exports)佔絕大部分,本地產品出口品(domestic exports)佔比很低。當然,我們也不應該淡化美國實施貿易制裁對香港的影響,反而應該嚴陣以待,見招拆招。就以轉口貿易為例,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以前,很多香港廠商早已逐步將生產基地從中國內地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國際貿易是互惠互利的,念過經濟學的朋友,定必記得「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這個概念。國際社會好比一個大家庭,大家分工合作,集中力量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再通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易,互通有無。如果一部iPhone的所有硬件都在美國本土生產,大家猜猜要賣多少錢?拜登上場,中美兩國的緊張關係未見緩和,上次兩國在阿拉斯加舉行會談,火藥味甚濃。事態發展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張敬文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口譯學習誤區解讀

      翻譯及外語學院公開講座系列 翻譯及外語學院在三月及四月舉行了一系列以人工智能和口譯為題的網上公開講座,重點如下﹕ 人工智能與翻譯研究(2021年3月29日) 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蕭世友博士介紹如何把人工智能(包括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翻譯研究的概念框架,並說明怎樣利用電腦輔助研究方法,探究翻譯現象。此外,蕭博士還展示自行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說明如何幫助考究譯者的社會網絡,分析翻譯史上的地理和時間數據,還有解讀現存的古文手稿,如佛教梵文、西夏文字等。 用AI, 學外語(2021年4月24日) 人工智能(AI) 近年發展迅速,不少語言相關的電子工具隨之發展起來。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兼商務翻譯(榮譽)學士及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蕭世昌博士在講座上與大家討論人工智能如何幫助學習外語,分享並示範了幾種學習外語的電子工具及實用貼士。講座過後,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兼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課程主任陳嘉恩博士與蕭博士一同向觀眾介紹學院提供的學士及碩士課程的入學資訊。 口譯學習誤區解讀(2021年4月30日) 在口譯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往往走進各種各樣的誤區。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王紅華博士分析口譯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徵,解釋了記憶和筆記的關係,最後向觀眾講解技術發展對口譯的影響。…

    用AI, 學外語

      翻譯及外語學院公開講座系列 翻譯及外語學院在三月及四月舉行了一系列以人工智能和口譯為題的網上公開講座,重點如下﹕ 人工智能與翻譯研究(2021年3月29日) 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蕭世友博士介紹如何把人工智能(包括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翻譯研究的概念框架,並說明怎樣利用電腦輔助研究方法,探究翻譯現象。此外,蕭博士還展示自行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說明如何幫助考究譯者的社會網絡,分析翻譯史上的地理和時間數據,還有解讀現存的古文手稿,如佛教梵文、西夏文字等。 用AI, 學外語(2021年4月24日) 人工智能(AI) 近年發展迅速,不少語言相關的電子工具隨之發展起來。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兼商務翻譯(榮譽)學士及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蕭世昌博士在講座上與大家討論人工智能如何幫助學習外語,分享並示範了幾種學習外語的電子工具及實用貼士。講座過後,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兼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課程主任陳嘉恩博士與蕭博士一同向觀眾介紹學院提供的學士及碩士課程的入學資訊。 口譯學習誤區解讀(2021年4月30日) 在口譯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往往走進各種各樣的誤區。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王紅華博士分析口譯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徵,解釋了記憶和筆記的關係,最後向觀眾講解技術發展對口譯的影響。…

    人工智能與翻譯研究

      翻譯及外語學院公開講座系列 翻譯及外語學院在三月及四月舉行了一系列以人工智能和口譯為題的網上公開講座,重點如下﹕ 人工智能與翻譯研究(2021年3月29日) 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蕭世友博士介紹如何把人工智能(包括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翻譯研究的概念框架,並說明怎樣利用電腦輔助研究方法,探究翻譯現象。此外,蕭博士還展示自行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說明如何幫助考究譯者的社會網絡,分析翻譯史上的地理和時間數據,還有解讀現存的古文手稿,如佛教梵文、西夏文字等。 用AI, 學外語(2021年4月24日) 人工智能(AI) 近年發展迅速,不少語言相關的電子工具隨之發展起來。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兼商務翻譯(榮譽)學士及翻譯文學碩士(電腦輔助翻譯)課程主任蕭世昌博士在講座上與大家討論人工智能如何幫助學習外語,分享並示範了幾種學習外語的電子工具及實用貼士。講座過後,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兼翻譯文學碩士(商務與法律)課程主任陳嘉恩博士與蕭博士一同向觀眾介紹學院提供的學士及碩士課程的入學資訊。 口譯學習誤區解讀(2021年4月30日) 在口譯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往往走進各種各樣的誤區。翻譯及外語學院助理教授王紅華博士分析口譯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徵,解釋了記憶和筆記的關係,最後向觀眾講解技術發展對口譯的影響。…

    認識符際翻譯 口述電影影像

    文匯報  2021年5月3日 【恒大譯站】認識符際翻譯 口述電影影像 近年,香港某些戲院開始提供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服務,便利視障人士欣賞電影,讓他們與健視人士一起同場感受電影的樂趣,對推廣社會共融貢獻良多,值得大力支持鼓勵。筆者不懂口述影像這門技藝,但可以想像當中困難甚多。 有些理論把口述影像歸為影視翻譯(audiovisual translation)的一類,認為口述影像時遇到的難處跟翻譯字幕時的很相似,翻譯往往講求取捨,而這類翻譯的限制比一般文字翻譯多,要做得好一點也不容易。口述影像僅依靠聲音,時間限制大,畫面信息卻很多。口述影像員要兼顧場景布局、角色與空間的關係、旁白對白、故事推演、電影節奏等,可想而知定必要費盡心思才可做得理想。 口述影像與翻譯活動好像不大相關,因為當中往往只涉及一種語言,大眾心目中的翻譯一般是由某種語言轉換至另一種語言,但翻譯不限於此。有關翻譯活動的分類有很多,筆者下文介紹一個較傳統的,讓大家有個更宏觀的概念。 俄國語言學家Roman Jakobson在其1959年的文章〈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提到翻譯可分為三類: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語內翻譯顧名思義是指某語種內的翻譯,例如因時間、空間、社會文化的差異衍生的變體之間的翻譯(如文言文譯成白話文),或不同語域之間的翻譯(如把《哈利波特》小說譯成兒童書),或把文章譯成可宣讀的演辭等。 語際翻譯最易理解,就是如中英翻譯等語種之間的互譯,這類翻譯活動當然最常見。留意自然語言不一定是口說的,世界上還有自然手語。 符際翻譯可能較難理解,先要明白語言是人類用於創造及詮釋意義的一種符號系統。人類同時用其他符號資源溝通,例如表情、手勢、圖像、音樂等等,所以符際翻譯就是人類使用的符號系統之間的翻譯,例如把小說改編成電影。Jakobson在文章中提到的符際翻譯主要是指把語言符號換成非語言符號,但我們現在大可視之為一個雙向的概念。 這樣理解語言的話,所謂的「身體語言」其實都是「語言」一詞的引申用法,因為那些屬於語言以外的符號系統。 由此可見,口述影像是一種符際翻譯。口述影像員把涉及多模態(視覺、聽覺)及多種符號系統的電影,換成單模態(只涉及聽覺)的表達方式,卻要盡量保留電影中各種符號系統表現出來的意義,當中取捨的工夫確實是大學問。 筆者觀賞電視節目時不時會特意轉至口述影像的語音輸出,體驗一下各口述影像員從語音透出的功力和巧思。   梁峻朗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