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譯站】「戲曲」翻譯難題 揭香港文化複雜性
文匯報 2024年12月17日
【恒大譯站】「戲曲」翻譯難題 揭香港文化複雜性
上一期談到如何介紹中國傳統藝術的名稱和概念,這是一個超出語言的考慮,涵蓋藝術理念、身份認同、文化政治的問題。香港戲曲中心開幕時,其英文命名引發熱議,重點在於「戲曲」一詞的翻譯,究竟是Xiqu還是Chinese Opera?出於對西方歌劇與中國戲曲藝術特性、形式上差異的考慮,許多行家都不贊同將中國戲曲譯作Chinese Opera。
不過,有論者認為戲曲與西方歌劇其實屬於同一類型的表演藝術,縱使西方歌劇沒有戲曲的打觔斗動作,但有雜技及吊威吔等元素。
此外,若從文字分析,戲曲及歌劇是同義或接近的,因為「戲」等同「劇」,而「歌」則等同「曲」,兩者皆有極重的音樂元素。
粵劇學者陳守仁亦指出,當今Opera的定義廣泛,不一定是局限於一般西方歌劇的模式。近代粵劇及革新京劇在舞台表演上,頗多採用西洋歌劇和音樂劇的技巧,故此在舞台表演用Chinese Opera也是無妨。戲曲踏入民國之後已經現代化和西化,也在現代舞台表演。戰後香港的粵劇大量採用西洋技巧:編劇、主題曲式、旋律、人物角色布局,甚至電影編劇及鏡頭(粵劇電影而言)。將現代化了的戲曲表演,堅持翻譯為Xiqu,是「不知今日何日」。
本地化、國家化還是國際化?
翻譯可分為音譯和意譯,音譯往往是在意譯不恰當的情況下的折衷辦法,如果是中譯英,以中文拼音作為人名或地方名的做法大致已得到國際認可。美國翻譯理論學家Lawrence Venuti以歸化(Domestication)及異化(Foreignisation)來描述兩種翻譯策略,歸化是要把語言、文字本土化,歸化翻譯要求譯者處於目的語讀者角度,譯者須以本國作者的方式說話 ;異化則是保持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原文的原則。歸化強調的不是準確描述藝術本身,而是着重找到外國人容易明白的翻譯·而Chinese Opera正是歸化的好例子。
歸化翻譯的拼音只是將文字拉丁化,若按照使用拼音能保存文化的邏輯,那麼整個知識體系都要改變,例如哲學及中文等學科,基於中西文化的差別,或許都要改以拼音作為名稱。在全球一體化下,異化的翻譯較能保存不同文化的特徵,免得各自的特質或精粹被曲解。雖然歸化翻譯驟眼較順暢,但長遠不利於推動文化藝術。
譯音的混淆也引起有關地區口音的爭議,較極端的是Xiqu Centre曾被揶揄為「西曲中心」。香港既屬嶺南地區,以粵語為日常生活語言,如果要依循採用Xiqu拼音的原則,粵劇的英文應改用Yuet Kuk(粵曲)或Kwong Tung Tai Hei(廣東大戲)。至於Xiqu用了漢語拼音的x和q,在大部分歐洲語言都是不熟悉的輔音字母,用英文發音,並不便利。這就涉及文化主體、身份認同和文化價值觀的問題,揭示了香港文化何等複雜。 (二之二)
●陳嘉恩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