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認識符際翻譯 口述電影影像

    文匯報  2021年5月3日

    【恒大譯站】認識符際翻譯 口述電影影像

    近年,香港某些戲院開始提供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服務,便利視障人士欣賞電影,讓他們與健視人士一起同場感受電影的樂趣,對推廣社會共融貢獻良多,值得大力支持鼓勵。筆者不懂口述影像這門技藝,但可以想像當中困難甚多。

    有些理論把口述影像歸為影視翻譯(audiovisual translation)的一類,認為口述影像時遇到的難處跟翻譯字幕時的很相似,翻譯往往講求取捨,而這類翻譯的限制比一般文字翻譯多,要做得好一點也不容易。口述影像僅依靠聲音,時間限制大,畫面信息卻很多。口述影像員要兼顧場景布局、角色與空間的關係、旁白對白、故事推演、電影節奏等,可想而知定必要費盡心思才可做得理想。

    口述影像與翻譯活動好像不大相關,因為當中往往只涉及一種語言,大眾心目中的翻譯一般是由某種語言轉換至另一種語言,但翻譯不限於此。有關翻譯活動的分類有很多,筆者下文介紹一個較傳統的,讓大家有個更宏觀的概念。

    俄國語言學家Roman Jakobson在其1959年的文章〈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提到翻譯可分為三類: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語內翻譯顧名思義是指某語種內的翻譯,例如因時間、空間、社會文化的差異衍生的變體之間的翻譯(如文言文譯成白話文),或不同語域之間的翻譯(如把《哈利波特》小說譯成兒童書),或把文章譯成可宣讀的演辭等。

    語際翻譯最易理解,就是如中英翻譯等語種之間的互譯,這類翻譯活動當然最常見。留意自然語言不一定是口說的,世界上還有自然手語。

    符際翻譯可能較難理解,先要明白語言是人類用於創造及詮釋意義的一種符號系統。人類同時用其他符號資源溝通,例如表情、手勢、圖像、音樂等等,所以符際翻譯就是人類使用的符號系統之間的翻譯,例如把小說改編成電影。Jakobson在文章中提到的符際翻譯主要是指把語言符號換成非語言符號,但我們現在大可視之為一個雙向的概念。

    這樣理解語言的話,所謂的「身體語言」其實都是「語言」一詞的引申用法,因為那些屬於語言以外的符號系統。

    由此可見,口述影像是一種符際翻譯。口述影像員把涉及多模態(視覺、聽覺)及多種符號系統的電影,換成單模態(只涉及聽覺)的表達方式,卻要盡量保留電影中各種符號系統表現出來的意義,當中取捨的工夫確實是大學問。

    筆者觀賞電視節目時不時會特意轉至口述影像的語音輸出,體驗一下各口述影像員從語音透出的功力和巧思。

     

    梁峻朗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講師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