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三藏譯佛典 五情況留音

    文匯報 2019年9月30日

    【恒大譯站】三藏譯佛典 五情況留音

    翻譯外來詞向來有兩個主要譯法,一是音譯,一是意譯。音譯以原文為尊,而意譯則遷就讀者。本文主要談音譯。

    宗教翻譯的原則通常是以原文為尊,再盡量遷就讀者。換句話說,兩者不可兼時,便不得不捨棄對讀者理解需要的照顧。例如,中國佛經翻譯大家、唐朝的玄奘法師(即唐三藏),論佛典翻譯有五種情況不翻,保留其音,分別為:

    (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咒是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

    (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義,翻譯了一種,其他意思就無法表達。

    (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漢地沒有這種植物,故不翻譯。

    (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攝摩騰法師以來都用梵語音譯,於是保留不翻。

    (五)生善故不翻:可以衍生善法的緣故,例如「智慧」一語通俗淺顯,「般若」則顯莊嚴,更能令人生起敬意。

    除了宗教翻譯外,舉凡科技、政治、經濟甚至音樂、藝術、運動等等範疇,都不斷會有新的說法出現,只要這些說法並非創造於自己的語言,也就是說會有新的外來詞需要翻譯。有趣的是,由於是新說法,還沒有既定的統一譯法,於是譯者各施各法,往往既有人音譯,也有人意譯,不同譯法並存,由時間來淘汰出一個統一譯法。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先有人音譯,後來又有人想出較理想的意譯,於是原本的音譯就給人淘汰了。

    例如,大家聽過「巴力門」嗎?別以為是凱旋門之類的事物,其實與「門」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Parliament」最初的音譯。後來有了「國會」的譯法,這個「門」才讓人漸漸遺忘了。又例如「laser」,一開始即有音譯的「鐳射」和「激光」並存。時至今日,兩種譯法都仍有人使用,很難說哪個普遍些。

    筆者最喜歡的音譯例子是「意底牢結」,其實就是「ideology」,今天的流行譯法是「意識形態」。按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ideology」的意思是「a set of beliefs on which a political or economic system is based, or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 the way people behave」,而「意底牢結」裡的「底」其實等於「的」,整體意思就是「意識裡牢不可破的結」,正好大致符合原文的意思,可謂音義兼譯,後來遭人淘汰,實在可惜之極。

     

    池威霖 香港恒生大學講師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