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教新路向 獲能力上職場
文匯報 2019年9月16日
大學的翻譯課程當然可以是純理論、純研究的訓練,跟其他文科一樣。然而,就算是當作一種腦力和智力的鍛煉,翻譯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實務成分,可以說,翻譯是半專業Semi-professional的學科,必然地要求正規化、專業化的課程設計,使學員從而獲取學科知識和懂得如何應用技巧。與此相關,我提出一個功能(function)的概念,無論課程設計與教學,都應該以功能出發,強調用處、用途和目的,而且一定要與翻譯的實務相關,要有針對性(relevance)。英語function有運作自如的意思,我說的功能也包括應用時暢順無阻的屬性。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competency)。除了教授傳統的翻譯技巧之外,還要訓練學生在職場工作的本領,如何使用和發揮他們學到的知識。我們說老師「傳道」和「授業」,合起來就是能力。後者是技巧,是具體的,英語叫做what;前者是智慧型的道,是較為抽象的,英語是how。具有能力使譯者不僅懂得如何有效地使用知識、認知和實用的技巧,還有社交和行為的屬性,例如態度、感情、價值觀和文化範式等。雙語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翻譯的能力,而這能力是要培訓的,也是需要和可以傳授的。
如何可以獲取翻譯的能力?巴塞羅納自治大學(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自1998年開始,已經設立了研究團隊Procés d’Adquisició de la Competència Traductora i Avaluació(PACTE)探討如何獲得翻譯能力的問題,每隔數年就會因應社會和學術上的需要,更新他們發表的能力範疇,以下是2018年的最新版本:
1. 語言能力
2. 文化、世界常識和專題能力
3. 使用工具能力
4. 提供翻譯服務的能力
5. 解決翻譯難題的能力
其中第四和第五項是新加的,都是與應用有關。問題的核心在於現時我們的翻譯課程的教與學都以知識和技巧為中心,忽略了能力的培訓,因而使翻譯教育出現了學和用的隔閡,是長久以來存在着的鴻溝。我們要對焦的是譯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y,而非翻譯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y。翻譯服務的本質是一門生意,應以產業視之,翻譯教育要以服務為焦點,對準目標,面向市場,與其他產業一樣,製造產品(譯者),配合終端使用者的需要。
就培育譯者能力而言,除了基本的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之外,我提出四項以功能為目標的能力,就是選擇能力(choice)、聯想能力(association)、轉移(transfer)能力和轉化(transformation)能力。這幾點都比較複雜,容許我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討論。
香港恒生大學(恒大)翻譯學院提供的商務翻譯學士課程,就是以譯者能力作為教與學的原則。在四年的學習中,第一年的目標是「認識翻譯」,第二年是「理解行業」,第三年是「成就專才」,第四年是「投身市場」。所以,我們的學生對課程滿意的程度,在恒大和香港也是數一數二的。
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面,我們提出了六項原則,包括1. 最新教學法;2. 創意科目;3. 市場導向;4. 實踐實用;5. 語言服務;6. 學生興趣+學生為中心。我們更提出一項培訓學生目標,就是把畢業生打造成smart translator,smart 這個英文字可有兩種意思,第一,是智能譯者:我們的學生都接受翻譯科技,包括電腦輔助翻譯的訓練;第二,是智慧譯者:學生都懂得思考,隨時隨地能解決突然而來和意想不到的翻譯難題。
方梓勳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