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 財經術語 兩地大不同

    文匯報 2017年12月6日

    財經術語 兩地大不同

    內地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經過了將近40年的發展,今天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規模僅次於美國。而金融業的發展,又是內地經濟發展重要的一環。各位可有發現,很多財經術語,內地跟香港的翻譯有所不同?

    筆者在大學修讀經濟和金融,又長期從事翻譯工作,對這一點特別留意,今天想用比較輕鬆的手法,向大家介紹兩個財經名詞。

    港譯「炒孖展」 內地稱「融資」

    香港的金融業發展得比較早,當某些財經概念由西方傳到香港,香港人往往會想出一些具創意的方法處理。舉例來說,香港一向把margin financing翻譯成「炒孖展」。

    假設我看好匯豐(00005.HK)的前景,想買進一手,但資金不足,那麽我便可以「炒孖展」。如果每股匯豐現時的成交價是港幣75元,一手便是3萬元(每手匯豐有400股)。

    如果我想用margin financing的方法,那麽我只需向股票經紀行支付保證金,金額相當於3萬元的某個百分比,餘額向股票經紀行借貸,用香港人的話,就是「刀仔鋸大樹」。

    「炒孖展」這個財經名詞是香港獨有的,傳到內地後,就變得「面目全非」。因內地過去並沒有這個概念,所以有些券商(即香港人說的股票經紀行)便把 其翻譯成「做保證金交易」。這是因為margin financing中的margin,其實就是「保證金」 的意思。幾年前,內地開始容許投資者在某些情況下「炒孖展」,並把這個名詞翻譯成「融資」,意思就是容許券商向投資者借出資金,讓投資者可以買入價值高於保證金的股票。

    話得說回來,「炒孖展」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方法,建議散戶(即小投資者)必須學好管理風險。

    「融資」亦解籌集資金

    這裡順帶一提,「融資」一詞有兩個意思,除了margin financing外,也可以解作籌集資金,因為在漢語中,「融」 即 「融通」,就是籌集、提供的意思。

    如果我看好某家上市公司的前景,可以「炒孖展」;如果我看淡,又可以怎麼辦呢?

    假設我認為騰訊控股(00700.HK)的股價過高,有下跌風險,那麽我便可以通過「沽空」(即shorting selling)圖利。所謂「沽空」,就是投資者先行向券商借入股票,再賣給另一名投資者,待股價下跌以後方在市場買入,再將股票還給券商,從中賺取差價。內地過去根本不容許投資者進行「沽空」,所以在普通話裡沒有這個詞語。幾年前,內地容許投資者在某些情況下沽空股票,並把short selling翻譯成 「融券」,正如上文所說,「融」有籌集、提供的意思,但這次券商向投資者提供的卻不是資金,而是證券。

    同一個財經術語,在兩岸四地的翻譯都可能有所不同。有志投身財經翻譯的朋友,如果能夠多了解金融市場的最新發展,工作時定會得心應手。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 張敬文博士

     

    HSUTranslati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