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香港變「翻譯之都」 政府宜速行動

香港變「翻譯之都」 政府宜速行動

文匯報 2018年10月29日

香港變「翻譯之都」 政府宜速行動

日前兩位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和葉國謙分別訪問恒生管理學院,暢談甚歡,席中談到恒管的特色課程和niche(領地),我認為恒管開辦了很多別具特色的課程,翻譯可算是其中之一。翻譯教育在香港、內地和大中華區都有極大的發展的空間,而香港應該趁著現時還具有的翻譯教育領導地位的優勢,建立翻譯教育產業,不但有利於內銷,同時也可以輸出。

為什麼香港擁有這樣的優勢?香港是中英雙語的社會,漢語和英語同屬法定語言。我們在香港隨處都看到中文、英文;又因為是華人社會,當然有中文報紙和電視台,但同時也有英文報紙和電視台,而這些傳媒的受眾正是本地市民。

不少香港人看見中文,便會聯想起相對應的英文字句,反向亦如是。我們說的是粵語,但不知不覺地會滲入英語的用字和短語,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經常出現。久而久之,出現了港式英語,雖然不是標準的英語,但還是「英語社群」中的一份子。港人自小已經接觸和學習英語,商業社會採用的也是英語,中英雙語早已深入民間,也是一種優勢。

什麼是香港翻譯教育的優勢?翻譯不單是字與詞的轉換(transfer),也是文化的轉換,經過兩者的轉換,才可以完成信息的傳遞,所以,翻譯教育在訓練文字語言的技巧之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學生轉換的能力(transfer competency)。稱職的翻譯者非但要雙語,還要雙文化。文字語言經過長時間使用所產生的聯想、隱喻、忌諱,以至思維習慣的邏輯、順序、言辭背後的隱義(所謂潛台詞)等,在轉換過程中,都需要雙文化的知識。

翻譯教育普及 保持領導地位

香港譯者的優勢,就是在於長期接受雙語和雙文化的熏陶,在中英互譯的時候,可以得心應手。港人雙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在目前來說,還是比內地和台灣的譯者為高。隨著內地愈來愈開放,與外界的接觸也愈來愈頻密,加上人口眾多,香港的雙語、雙文化優勢能維持多久,實在不敢樂觀。所以我說現在趁香港還是翻譯發達的地方,政府必定要有所行動,使翻譯教育普及化,以及帶動漢語對外翻譯的深化和高端化,保持領導的地位。

本港積極搞創科,這當然非常重要,其實翻譯也要講究科技,機器翻譯的進步一日千里,如恒管的翻譯課程非常重視翻譯科技的訓練,提供不少電腦翻譯的科目,明年開辦的電腦輔助翻譯碩士課程,也免費提供網上翻譯的資料庫,好像恒管商務翻譯索引(HSMC Business Translation Index)等。不過,要把機器翻譯搞好,不但要有專業的電腦知識,還要懂得翻譯;要有文字的技巧和語言的感性,還要具備文化的靈敏度,香港都擁有這些優厚的條件,政府要是能表現更有遠見,扶植翻譯教育,不難把我們的翻譯教育,尤其是漢英翻譯,推進到不只全國第一,也是世界首席的地位。

(二之一)

恒生管理學院常務副校長及翻譯學院教授方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