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研究中遇到的翻譯問題

研究中遇到的翻譯問題

星島日報 2016年3月7日

研究中遇到的翻譯問題

問卷是研究中常用的工具,研究時需翻譯問卷的包括醫護領域的研究人員。國外有頗多用以檢測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問卷,當中的問題經多年研究,反覆測試,獲醫護界普遍認可。這些問卷多是英語的,如香港醫護人員想要取用,便需將其譯成中文。研究人員採用中譯本前,會預試問卷 (pre-test),測試問卷是否如原問卷一樣有效及可信。

問卷翻譯過程中,一般會起用起碼兩名譯員,以減低個別譯員的主觀判斷對譯文質素的影響,畢竟詮釋字句難免有主觀成分。回譯 (back translation) 是及後檢測譯文質素的常用方法。獨立譯員單靠譯文回譯時必須順從忠實原則,因為回譯本是用以對照原文的,如果回譯時把譯文中出現的錯漏都糾正過來,便失去了驗測譯文質素的功能。但回譯的不足之處其實頗多,包括未能應付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

在雙語社會,問卷設計可雙語並行,不以任何一種語言為重心。例如在新西蘭, 有研究指出設計問卷、構想問題時,可兼及英語和原住民的毛利語 (Māori) 。如果問題未能同時配合兩種語言和文化,研究人員會重新設計問題,直至兩個版本的對等程度令人滿意。可想而知,這個方法令人卻步,因為整個過程須花上相當長的時間,亦需較多研究經費。

譯文質素影響讀者觀感

相對問卷翻譯,某類質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中遇到因文化和語言差異引起的翻譯問題可更大。例如,一些研究訪問社會上某個群體,記錄他們口述對某事件的看法,從而窺探某個社會現象。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受訪者的觀點,受訪者闡述觀點,細訴往事時的用字和語氣等都不容忽視。但較有名氣的學術期刊多是英語的,研究人員必須把訪問內容譯成英語,譯文質素直接影響讀者對某事件或現象的觀感。

荷蘭學者Fenna van Nes訪問了一對夫婦,報告研究結果時須把荷語中的 「wandelen」譯成英語,卻忽略了一些翻譯問題。研究人員考查好幾部字典,得出的結論是可把其譯成英語的 「walking」 ,但後來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對 「walking」 的理解與他們對 「wandelen」 的有所不同。荷語中的 「wandelen」 包含享樂的意思,予人假日午後到大自然郊遊的聯想。最後研究人員把其譯成 「going for walk」。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梁峻朗